第十章 对症下药的巫医(2 / 2)

加入书签

“然后巫有方就给张大仙跪下了,张大仙说他也无能为力,这就是命,让巫有方认命,然后给他开了一点普通的汤药,告诉他,说他是木命,金克木,让他远离任何金属东西,尤其是家里的刀具农具。说这样,也许能撑的时间长一点。”

吉时和易文翰惊讶得面面相觑,这番理论不是跟范家郎如出一辙?范家郎让邰志斌远离金属,结果他就死于金属利器,失血而亡。

“唉,后来巫有方家过得特别惨,巫有方病在家里,什么也干不了,只能靠他妻子一个女人下地干活,养活一家三口。他们家到处借债,受尽白眼。巫有方的妻子也因为劳累过度患上重病,巫有方死后没两年,她也死了,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唉,惨啊!诅咒真吓人啊!”

“等一下,”吉时突然怔住,双眼越瞪越大,兴奋地叫道,“远离金属,失血而亡,诅咒,世代承受,没救,不肯明说父亲什么病,忌讳对儿子提及外祖父母,厌恶外国王室宫廷童话故事和各种称呼!”

易文翰冷静地问:“你想到什么了?”

吉时刚要开口,目光从巫存亮身上扫过,小声对易文翰说:“出去说,别破了张大仙的功。”

离开巫存亮家,吉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巫有方一定是患有血友病,他是因为血友病过世的!”

“血友病?白血病?”易文翰反问。

吉时摇头,“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隐性遗传疾病,主要因为缺乏凝血因子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生后代可能会遗传。白血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是血液系统来源的恶性肿瘤。起病可能部分与遗传相关,但主要受生活环境、放射性或有害物质接触等多种因素影响。曾患白血病的患者在治愈后,生育后代不遗传。”

“所以张大仙所谓的世代诅咒就是遗传的血友病,让巫有方远离金属刀具农具,其实是让他尽量不要受伤,因为一旦受伤就会流血不止。”易文翰顺着吉时的思路分析。

“没错!”吉时仍处于兴奋之中。

“可是不对啊,巫百灵和巫生威都没有遗传血友病啊。”易文翰仍保持冷静。

“我想,巫有方患上的,或者说遗传的是甲型血友病,也就是血友病A,这是一种与X染色体相关联的隐性遗传病,甲型血友病最主要的遗传方式就是母亲是甲型血友病基因携带者,一般传递给儿子,儿子表现为甲型血友病,但是女儿一般不发病,女儿可以成为甲型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也就是说,巫有方的病是从他母亲而来,他母亲是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巫有方的女儿巫百灵遗传了巫有方的致病基因,也是隐性基因携带者。而巫生威的X染色体来自于他健康的母亲,所以不会遗传,也没有携带隐性致病基因,是健康的。”

吉时后知后觉地说:“没错,怪不得,怪不得巫百灵跟邰志斌说想要生个女儿,女儿比儿子好,那是因为她知道儿子邰逸康极有可能遗传了她的甲型血友病,而如果生女儿遗传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因为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少,绝大部分都是携带者。”

“血友病没救吗?”易文翰把这个病跟刚刚吉时提到的关键词一一对应,世代诅咒,远离金属利器,忌讳谈及父母以及父亲什么病都已经对上了,现在就差“没救”和“宫廷王室”了。

“没法根治,只能缓解控制,巫家村这么贫困,张大仙说没救纵然是无情了些,可却是事实,巫有方哪有那个钱去长期治疗啊,他只是不下地干活,就已经把妻子给连累了。”吉时感叹着,果然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那么宫廷王室呢?”易文翰问。

“血友病也称王室病,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它源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吉时掏出手机,把搜索页面拿给易文翰看。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母亲在卵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使女王成为血友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女王育有四子五女,孙辈42名。由于当时欧洲盛行王室联姻,这些子辈和孙辈遍布欧洲的许许多多王室。维多利亚女王就有了一个外号叫“欧洲王室的祖母”。

女王把血友病致病基因传给了她的幼子,使他成为患者。女王还把致病基因传给了她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又把它传给了女王的四个外孙女。这些携带者生下的儿子中就出现了血友病患者,涉及德国、西班牙、俄国等欧洲的众多王室,所以,血友病还有一个外号叫“王室病”。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谢的血友病致病基因就来自他的母亲亚历山德拉皇后,她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然而,维多利亚女王携带的是血友病A还是血友病B的致病基因,以前却一直没有定论。2009年对阿列克谢的遗骸进行了DNA分析,终于确定了“王室病”是血友病中更为罕见的血友病B。

“怪不得,巫百灵只反感童话里的王室宫廷,因为那些都是欧洲的,中国本土的她就完全无感。她厌恶别人叫她公主女王,最厌恶的莫过于公主病一词,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公主病是形容女人矫情娇气,可在巫百灵听来,等同于提醒她,她体内携带着最初由公主传递的致病基因。女王更是会让她想起维多利亚女王。”吉时一边说一边摇头,巫百灵把她的病当成了耻辱的秘密,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如果是这样,那么巫百灵还真的就有了杀害亲生儿子邰逸康的动机了,”易文翰皱眉想了一下,补充说,“就连杀害巫生威的动机也有了,引申而来的,还有杀害邰志斌的动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