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殿前互喷 共商国事(1 / 2)

加入书签

正如魏兰所料,太子听闻二皇子去了杨府,就在二皇子拜会完的第二日。也借着给长公主和杨老将军拜年的名义上门拉拢杨家和赵斌。当然也被长公主以相似的理由婉言谢绝了。

太子来后又过了几日,皇帝便召集太子、二皇子、三皇子以及杨毅、中书令韩福来大学士、门下省侍中卞青檀大学士、枢密院枢密使汪淼以及督察院左都御史张汉以及六部尚书,共议鸿胪寺提交的与新罗国使团商议的和平方案。

“鸿胪寺提交的和平方案上下两策,众卿家都看过了。朕想听听各位卿家的意见。”皇帝望着殿内的大臣们说道。

兵部尚书关苏瑞深吸一口气缓缓上前行了一礼答道:“陛下,臣以为燕京大营粮草充足,燕京大营将士经杨老将军八年锤炼,可为兵精将勇。何不一鼓作气击垮新罗,收复冀北及女真各部故地之后,再进行谈判。”

“关大人,此事万万不可。”户部尚书蒋照业挺着他的啤酒肚出列说道:“燕京大营粮草充足,官兵士气高昂。但以目前的钱粮状况看,供我军守城有余。但若要一举击垮新罗,还是不足。依微臣看,不如按照上策所述,双方以目前实控线为分界线,罢兵各自后撤二十里。”

听到蒋照业这么说枢密使汪淼和杨毅脸上顿时不悦的互相对视了一眼,没有说话。然而这一不易被人察觉的表情变化却被站在另一边的二皇子看的清清楚楚。

“父皇,儿臣以为蒋大人所述虽有道理,但不是最佳方案。以儿臣愚见,我军仍有余力收复燕山北部之力,且不止耗费过多钱粮。何不如命杨老将军择日返回燕京大营,继续组织反击。再由国库拨付五万担粮食,支援前线。以目前之势我军最多半年便可收复燕山北麓,兵临锦州城下。届时再以兵势威压,逼李光贤签城下之盟。必可使我国获益颇多。”

或许是因为都是统兵将领的缘故,在杨毅和汪淼心里所想竟与二皇子不谋而合。听到二皇子这么说,杨毅和汪淼脸上的表情温和了许多,更是在心里对二皇子大为赞赏。

看到二人的表情变化,二皇子知道他拉拢杨毅及汪淼的目的已经达到。因此便退回原来的位置,静待别人发言。

“陛下,前些日子户部已从国库拨出一万担粮食去救助沧县灾民。如若再拨出五万担粮食,一但黄河春汛发生,国库则再无足够的余粮进行赈灾。”蒋照业担忧的说道。

“嗯,蒋卿所虑甚是。”皇帝点头说道。

太子一看皇帝不愿再多拨出粮食,与是给自己身边的三皇子使了个颜色。

“父皇!儿臣以为兵粮之事可以不由国库解决。”三皇子出列说道:“如今西北凉国,畏惧二哥之威不敢妄动。不如先调国库军粮支援燕京军,再调西北军军粮补充国库。如此一来则不需要担心无粮救灾的问题了。”

此话一出二皇子面露愠色,同时在心里暗骂道:‘想借机削弱我?我看你们俩还嫩了点。’

二皇子正欲张嘴反对。却不料汪淼和卞青檀急忙站了出来同时反对道:“此事不可!”

“二位卿家莫急。”皇帝停顿了一下,伸出右手对着汪淼做了一个请的动作说道:“汪大人,你先说吧。”

“回陛下,凉国虽然摄于二皇子之威,不敢南下。但如此大规模的粮草调动一旦进行,必被凉国探知。如此一来凉国便知我军不能支持长时间的野战。因此凉国极有可能铤而走险,对我西北边境诸地进行大规模劫掠。而西北军困于粮草短缺,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如此一来西北攻守之势异也。”汪淼认真的分析道。

“卿家说的亦有道理。不知卞大人有什么想说的。”皇帝看向卞青檀询问道。

“禀陛下,依臣愚见。若从西北调粮回京,所费甚大。且西北之地土地贫瘠,旱灾频发,百姓生活艰苦。如若现在开始调粮,必然需要征发沿途民夫进行转运。征发民夫则必会影响百姓春耕,至使沿途粮食减产。再者西北军军粮运走,如若再遇上旱灾,雍州道则会缺少救灾的粮食。至使百姓大量饿死,盗贼丛生。”卞青檀诚恳的说道。

“嗯,众卿家对进兵一事还有什么意见吗?”皇帝环视了一下站在殿内两侧的大臣,发现没有人像继续发表意见,于是说道:“既然如此,继续征讨新罗之事就此作罢。”

“陛下…”关苏瑞又站了出来。

皇帝连忙伸出了右手示意他禁声。“关大人,卿的心情朕能理解。卿作为建州女真的首领,看着故土被新罗夺去,子民被新罗奴役。胸中定有收复失地,解放子民之志。然而女真各部又何尝不是朕的子民啊!朕又何尝不想收复关外失地,解放关外子民啊!但是目前的情况我军确实力有不逮,再对新罗国用兵并不明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朕向你保证,十年之内必定收复关外故土,解放关外子民。”

“臣…明白了。”关苏瑞一脸不情愿的退到了一边。

皇帝长舒了一口靠到椅背上说道:“好了,列为大臣请继续讨论吧。”

“陛下臣以为,应采用上策。”卞青檀解释道:“如今我军已控制的燕山中南部地区,气温较之新罗控制的中北部及北部地区温度更高。物产丰富,更宜我军长期驻扎。若采用此方案,我军便可趁机重筑热河、宽城、青龙等城,迁失地贫民进入。推行军屯之策,以战养战,静待时机。”

“陛下,臣以为采用下策最为稳妥。”杨毅出列说道:“如采用下策我军则可占据燕山中部及南部,兵锋直抵锦州城下。只需经营数年,待我军在燕山中部站稳脚跟。它日大军齐出山海关必可一举击垮新罗,收复关外故地。此策虽然需开放山海关及烟台作为商旅互市免税之所,但我军只需加强保卫,即可避免军机被新罗细作探得。”

“儿臣复议。”太子出列说道。

“臣复议。”

“臣也复议。”

随着太子出列复议,属于太子一党的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也立即出列复议。

二皇子一听太子第一个出列,同意了杨毅的观点,不免心中暗怒道‘居然让太子夺了先机,向杨毅卖了好。早知如此还不如刚才不犹豫措辞,直接抢在太子之前同意此事。但是现在要逆着太子反对此事,便会惹杨毅不满。’因此二皇子只好咽了一口闷气,站在一旁默不作声。

‘蠢材!’卞青檀在心里暗骂了一句,但是他又不能直接骂出来。于是上前说道:“陛下,此下策虽然看上去在军事上是有不少优势,但是若允许新罗在两地开起边贸互市,则新罗国所产摆钟、琉璃器、烈酒、铁器等货物必然大量输入我国。而我国所产丝绸、陶瓷等器物的价值,远比不上新罗国的摆钟、琉璃器、以及烈酒和铁器。长此以往则会使我国白银大量外流,减少民间财富,进而使财税收入降低。此策实为资敌之策也。”说罢卞青檀拱手对着皇帝深深鞠了一躬。

听了卞青檀的这一席话,皇帝下意识的看了一眼案台上放着的外国商人偷运进来的摆钟和琉璃杯,又望向了在堂内的诸位大臣。

诸位大臣均观察到了皇帝这一细微动作,以为皇帝是舍不得琉璃器物和摆钟。但又不敢肯定自己的判断,于是默不作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