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当代名家也可一读(2 / 2)

加入书签

跳不出这个管与被管的实质。

不论猴子向上爬得多高,都有新的高层次的猴子管着它。

用在现实中就是爬上更高一级台阶的我们可能在这之后可以买更好的衣服,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但你会发现,总有更好的等着你。

其实喜悦感是一样的。保洁阿姨在早市上买了一件打折新衣服穿在身上不见得比电影明星去纽约第五大道买的限量版服装喜悦程度差。

又跑远了。

读的再一个系列就是战争系列。这是我从小时候起就喜欢的题材。这次系统读下来的和小时候单纯战斗抓特务的战争自然不同。

这次读的不仅有传统意义的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刘亚洲的《两代风流》,还有描写不曾熟悉的破译领域中的麦家的《风声》《暗算》,国安领域的《冰是睡着的水》(我曾向许多书荒的朋友推荐过刘猛的这本书,他们基本全都说好,同时也说觉得有些沉重。应该沉重,我曾不止一次的发自内心的说过: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建议更多的朋友看一下这本书),特种兵领域的刘猛的《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利刃出鞘》,完全不一样视角的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朱昭宾等人写的《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热血军旅的纷舞妖姬的《弹痕》《诡刺》等等,加上《第一(二三四)野战军》《亮剑长津湖》等偏纪实类的一大批战争题材方面的书……手不释卷!

读的再一个系列就是因《平凡的世界》而关注的茅盾文学奖系列。

还有就是传记类。

其实我一直对名人传记类的文章没那么热衷。我始终认为不可能有人(哪怕是本人)能完全写出一个人的成功。能出传记的当然都是成功者,像我这样只能自己悄悄查着两位数的阅读数的人写的这个传记也绝对不会有出版社不用自费去给我出版。

我一直确信无论哪种成功基本上都是不可复制的,作者也不可能把真相写出来。

如果是成功者本人写,肯定会偏爱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不会写走麦城的经历,更有一些会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弱化当初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淡化甚至避而不谈自己有意或无意得到的令普通人羡慕的资源,这样的书看完了反而会误导人。如果是别人写的传记,因为他不可能跟着主角生活,所以也是综合的各种消息,几次下来,可信度有多少可想而知。

其实这种成功也可以类比一下我和球友打乒乓球,我说过只要赢球了,总结好不好就看文采够不够了,因为你怎么做最后都是对的,你关键球防守了是稳健,你进攻了是不手软,你滚网擦边了是运气爆棚,你打对手不及格是碾压,你只赢两分是顶住压力,其余像什么心里素质好、技战术应用得当、球技高超等等词句都可以找出对应的地方然后用上,至于要谦虚高调还是凡尔赛一下全看你的心情。

反正和书里的成功者一样,你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对的。

但不热衷归不热衷,想了解一些人还得看。

只能看完了再自己反思。

比如写张艺谋的《宿命》、写史玉柱的《史玉柱创业思维》、写成龙的《霹雳火》、写三剑客的《金庸传奇》《古龙传奇》《梁羽生传奇》、写白岩松的《白说》、写王铁成的《我演周恩来》、写腾讯的《企鹅凶猛》等等……

还有一些管理类的,比如成君忆的《水煮三国》《像园丁那样管理》、余世维的《赢在执行》等等……

还有一些历史题材,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还有一批百家讲坛中的书,比如《历史上的和珅》……

还有《山楂树之恋》类的爱情小说……

还有《富爸爸穷爸爸》类的投资方面的书……

还有《自己就是一座宝藏》类的励志书……

至于外国文学名著能专门列出来的大概有丹·布朗的如《达芬奇密码》系列,儒勒·凡尔纳的如《地心游记》等系列,至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我们上学期间认可的名著依然读得很少,只能把原因归结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太难记了,但又不想因为少了这个方面的阅读而使自己和别人谈起读书话题显得不太高大上,所以仍然买了一大批这类名著,好的版本好的出版社,放在书柜占据了三个大格子,至少看着也要能显得有点学问状。

还有……

再写下去就会变成图书目录了。

基本上那个时期就是读这类书。

很多!

很杂!

当然也可以说很全面,几乎读了当时能关注的所有国内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这么说有点不谦虚,应该加上我喜欢的四个字。

尽管这个期间读了这么多书仍然极为挑剔!

之所以用了极为挑剔这几个字,是因为我对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网络小说是不屑一顾的,一如我当初读古文经典时对当代文学也是不感冒一样儿。

直到2009年!

2009年这个时间节点也证明了我读这些当代文学是从30岁到40岁。

用了我十年时间。

真正的人生黄金时代中的十年。。

也是为我有限的文学池底丰厚了那么一点儿积淀的十年。

也绝对是受益匪浅的十年。<!--over--><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