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出发斯德哥尔摩(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陈慕武赶快站起身子,他甚至跑到了奥本海默身边。

“罗伯特,你说的那个广告在哪?给我看看!快给我看看!”

“好的,陈老师,容我找一下。”

陈慕武接过奥本海默递过来的这份打开的《纽约时报》的第二十四版,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几乎占据了整版的皮草广告。

在版面的右上角,有一个占了不足整版十分之一篇幅的豆腐块,密密麻麻写着文字,应该就是奥本海默所说的那个异想天开的天文学家所发表的文章:

《螺旋星云其实是恒星系统:哈贝尔博士证实了它们是与我们自己相似的“岛宇宙”的观点》。

“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二日。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下辖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埃德温·哈贝尔博士,通过使用该天文台强大的望远镜观测,证实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天空中以旋转云的形式出现的螺旋星云,实际上是遥远的恒星系统,或者说应该叫它们‘岛宇宙’。

“……”

估计是负责排版的编辑犯了错,在文章标题和内容中的每一处地方,都把哈勃的名字Hubble给错误拼写成了Hubbell,所以人名也就跟着变成了哈贝尔。

但这并不妨碍陈慕武能够辨认出来,此哈贝尔,正是彼哈勃。

无论是他的名字埃德温,是他的工作地点威尔逊山天文台,还是这篇“新闻”的标题,都最终指向了,这个人正是哈勃。

但是,为什么哈勃不把他自己的这个大发现,刊载到天文学学术期刊上,而是首先使其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呢?

而且看这个意思,哈勃多半还是像奥本海默说的那样,他是自费刊登,毕竟这个版面上除了他这篇“新闻稿”之外,其他的都是广告。

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2069号哈勃小行星。

月球上的哈勃环形山。

……

在陈慕武的记忆当中,有了那具太空望远镜加持的哈勃,应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了。

但是,如今的实际情况和陈慕武脑海中的印象有些出入。

现在的哈勃在美国天文学界根本没有话语权,他只不过是一个投入天文学研究刚满五年的菜鸟新人,是威尔逊山天文台中一个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的普通工作人员而已。

在当前主流的天文学和哲学认知里,银河系即是宇宙,宇宙即是银河系,两者之间是等价的。

但是哈勃的观测结果,却推翻了这个认知。

仙女座“星云”到地球之间的距离,远远比人们测定的银河系半径要大得多。

这表明银河系并不是宇宙,在我们生活的银河系之外,仍然有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存在。

虽然在1920年,美国天文学界曾经就此事展开过一场大辩论。

传统一方,支持“银河系即是宇宙”这一观点。

而新兴一方,则支持“银河系外还有星星”。

双方在那场大辩论中,基本上打了个五五开,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不过在那次辩论结束之后,传统一方的发言人,哈罗·沙普利,他在不久之后,就被任命为了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台长。

后世有人就阴谋论说,沙普利之所以会成为传统一方的发言人,支持银河系即是宇宙,实则是向保守的美国天文学界交了一张投名状,所以他才能如愿入主哈佛大学天文台。

哈勃的观测结果,对现在的天文学界来说,属于是极其“大逆不道”的。

他如果把自己的结果拿去和同事们讨论的话,估计回应他的应该不是心平气和的学术争论,而是直接一纸解雇通知书。

而把这一结果发表到天文学期刊上,估计也只能处处碰壁,根本就过不了同行评审这一关,只能收到无数封早就印制好了的退稿信。

所以哈勃才别出心裁地把自己观测并计算之后得到的这个结果,自费发表到了《纽约时报》上。

至于他的名字为什么会被拼错,那就是一个历史疑案了。

终于看到了这个令他魂牵梦萦了许多天的消息,陈慕武甚是激动。

没想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采访文章,居然和哈勃给他自己的研究发现买的广告,居然出现在了同一天的报纸上,这也真是巧合。

或许当天上帝在掷骰子的时候刚好扔出来了一个豹子,才让把这两篇文稿安排在了一起。

只可惜,哈勃在《纽约时报》的文章当中,并没有给出各个星系离地球距离的具体数据,相当于只是向世人们公布了这一项现象而已。

这可就有些不太妙了。

陈慕武手里的这张《纽约时报》,是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版发行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是二十四号或者二十五号,事实上已经来到了十一月的最后一天。

因为在美国印刷的《纽约时报》要在港口被装上轮船,穿越整个大西洋,才能被送到哥本哈根陈慕武的手上。

这一段行程当中,自然也需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

而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又在下个月十号,从哥本哈根出发到斯德哥尔摩,路上至少要留出两天的富余量来。

所以留给陈慕武的时间不多了,他想要在颁奖典礼之前得到各个星系距离的具体数据,就必须要去函向哈勃索要。

而且写信是一定来不及,只能发电报。

陈慕武这次没有再去民囯驻丹麦公使馆麻烦徐兆熊,两封发往美国的电报,而且还没有几个字,这些小钱不值得再搭进去一个人情。

之所以是两封电报,是因为陈慕武不知道哈勃现在人在哪里。

是在华盛顿的卡耐基研究所,还是在加州帕萨迪纳的威尔逊山天文台?

为了保险起见,陈慕武觉得还是往这两个地方都发一下比较好。

看着陈慕武在看完这页报纸之后就匆匆离去,让奥本海默又是一阵诧异。

他走这么急干什么?

难道是看上了报纸上的皮草广告,也打算搞一件来穿?

还别说,就自己老师的这个身高、体型和颜值,他穿什么衣服都能驾驭得住。

……

在卡耐基研究所里,哈勃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他打算在一个月之后的美国天文学会的新年会议上,向他的同行们展示自己的最新发现。

所以他没有再返回加州的洛杉矶,而是留在了华盛顿特区,为即将到来的元旦演讲撰写演讲稿。

当他读完了陈慕武从哥本哈根发来的电报之后,哈勃颇有些“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陈慕武在电报中表示,自己站在哈勃这一边,站在真理这一边。

他还列举了一个中囯俗谚“天的外面还有天”,来坚定支持“在银河系外还有其他的星系存在”这个观点。

之后,陈慕武向哈勃索要各个星系的具体数据。

并且他还在电报中向哈勃表示,如果能得到发现者的授权的话,陈慕武愿意在即将到来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向全世界公布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

哈勃没想到,自己的新发现居然这么快就飘过了大西洋,传到了欧洲。

而且在大洋彼岸,也很快就有人站出来支持自己。

这个人还不是什么无名之辈,而是新晋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发现者,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上都颇有建树的陈慕武。

在美国科学界一切都向欧洲看齐,以欧洲为尊的最后几年时间里,陈慕武虽然年轻,但他的学术地位却也是非常高的。

并且这个从前完全和自己没有交集的陈慕武,他居然表示愿意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公布这个大发现。

电报上的内容,实在是让哈勃受宠若惊。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举世瞩目程度,远比美国天文学会的一次例行会议要高。

虽然没有广播转播,但是一定会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全程跟踪报道这个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会。

如果陈慕武真能在颁奖典礼上,向全世界公布他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

且不论,这将是无比光荣的一件事。

关键是,说不定自己近几年的工作成果,也就能很顺利地被世人所接受。

美国天文学会那帮冥顽不灵的老家伙们,或许也不会再一味地否定河外星系这件事,而是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激动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的哈勃,在最终平复好心情之后,就立刻找出自己测量得出的数据,跑到电报局,按照陈慕武留下的电报地址,给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发出了回电。

他之所以这么着急,当然也是因为陈慕武在去电的最后注明,时间紧迫,他可能马上就要离开丹麦,而前往瑞典领奖。

如果哈勃不能及时复电的话,很可能就会错失这次机会。

……

最终,陈慕武还是有惊无险地拿到了这些星系距离的具体数据。

哈勃一共发来了十七个星系的距离,其中有十四个都在斯里弗于1917年论文观测的那二十五个星云之中。

剩下三个星系则是头一次见,因为没有对应的速度,也就只能被陈慕武排除在外了。

现在速度和距离都有了,能揭示宇宙正在膨胀的数据被陈慕武攥在了手里,他终于能按照原计划进行这个即将到来的演讲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