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亲自干涉 (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丰邑位于魏国的东南边陲,与强大的楚国相邻。】

【这里被楚文化入侵,到处可见穿着大红楚服的人,还有一些喜欢唱着楚歌的人。】

【从小你便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楚文化,向往楚人的豪迈放纵,和他们那别具一格的洒脱不羁。】

【不过,在你快乐的享受童年的时候,北面的赵国都城邯单,一个仅大你三岁的孩童,被赵人肆意侮辱,各种欺负。】

【只因这个孩童,是秦异人之子,是秦王后裔,而此刻的赵国和秦国的关系可谓是极差。】

【而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他每日都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之中。】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未来将改变整个天下格局之人,在心底歇斯底里的怒吼,一定要让这里的所有人付出代价!】

【此刻这一切和你很遥远。】

【命运的齿轮,还未开始转动。】

【在你六岁那年,你的父亲刘煓摸了摸你的脑袋,询问你要不要读书?】

【你的选择是……】

【一,誓死不读。二,欣然接受。三,再拖一拖。四,亲自干涉。】

苏澈看着不断演化的文字,以及那最后出现的选项,不由得蹙起眉头。

“从头开始……”

“读书选择?”

看着这个选项,苏澈并没有着急下决定,而是认真思索起来。

刘邦在起事之前的故事屈指可数,因为这时候的他,多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已,更遑论孩童时期?

不过,要说刘邦到底有没有读过书,那肯定是读过的,没文化是不可能打下天下,更不可能张口就来大风歌。

虽然刘邦极其讨厌儒生,特别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这一时期,儒家不过是诸多学问里的一种而已。

刘邦原本的人生轨迹,无非也就是分得一块土地成为自耕农。

对于刘邦而言,他自然不甘心当一个每日耕种的农民。

因此他选择了这个年代大部分读书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入仕为官。

这个年代是没有科举这一说法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大抵有三条路可以走。

要么扩大自己的名声,因为名气过大,被诸侯王征召。

要么游说各国君主获得赏识。

要么投入贵族卿大夫门下充当门客以求获得推荐。

以刘邦这个条件,要名气没名气,更没有资格面见君主,无从获得赏识。

所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作为魏人的刘邦,首先想到的便是声名远播的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养门客三千,滥竽充数之人绝对不在少数,刘邦自信,若是自己,定能混出一点名堂。

于是,年少的刘邦便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了魏都大梁。

可到了这里之后,刘邦惊愕的发现,魏无忌已经与世长辞了。

好不容易离开家乡的刘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乡,于是他便在大梁又打听了起来,想要另寻一个投效对象,后得知外黄令张耳在大肆招揽门客,于是欣然前往。

张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来因故脱籍隐姓埋名流亡外黄,并在岳父的支持下成为外黄县令。

刘邦拜见张耳后,两人一见如故,一番攀谈之下,张耳更是将刘邦视为好友。

如此,刘邦便在张耳处客居数月,跟着张耳涨了不少见识。

后来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不得不散尽门客闲居外黄,数年后又因秦始皇的通缉,和好友陈馀潜逃陈县,也就是陈胜称王,定国号为“张楚”的陈县。

而魏国灭亡后,刘邦也不得返回家乡,由于秦国律法严苛,刘邦此后再也无法轻易离开家乡。

于是,无所事事的刘邦,便在家乡学着张耳招揽起了门客。

以刘邦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声望,自然不可能像张耳那样大肆招揽门客,因此招揽对象和数量都严重缩水。

无法招揽天下英才,他便选择了从同乡中挑选跟随者。

没办法挥金如土供养衣食住行,刘邦便选择了请客吃饭、乐善好施来拉近彼此关系。

自此之后,刘邦便招揽了一帮同乡好友,不是今天带着狐朋狗友去这家吃饭喝酒,就是拉着一群“门客”去给那家帮忙办事,整日忙的不可开交。

然而,刘邦自认是在招揽门客,但在其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事生产,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结交狐朋狗友,动不动就找家里要钱的混混。

也就是这个时期,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隔三差五训斥刘邦:“你看你二哥干活多么勤劳!哪像你?整天无所事事,在外面干混,外面都说你是无赖!这样下去,不仅娶不到老婆,迟早活活饿死!就不知道成熟一些?只有勤劳才能致富!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为何就不懂呢?”

“踏踏实实当一个普通人不好吗?我知道的你心很大,不愿意当一个普通人,但你并非王侯之子,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也不可能做出什么事业!难道还真以为你能创出一番天地不成?认命吧!”

“兄弟几个里,我最疼爱你,对你的关心和教导最多,可是没想到,你居然是你们弟兄之中最没有出息的人!”

这个时期的刘邦自然无法反驳,只能低头挨训。

等到日后刘邦当上皇帝后。

他在未央宫摆设酒宴为老父亲祝寿。

然后端着玉制成的酒杯询问父亲:“年轻的时候您总说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没有二哥赚取钱财的本领。如今我当上了皇帝,您觉得我和二哥谁的家业更多呢?”

刘老太公愕然无语。

除了这个事情之外,还有一个故事。

这一时期的刘邦,因为经常带着自己的‘门客’回家白吃白喝,所以家里大嫂对这位小叔子和他那帮朋友都很厌恶。

有一回,刘邦又带朋友回来吃饭,大嫂正在用饭,一看到他们,就故意用勺子将锅边刮得戛戛响,意思是告诉大家锅里已没有饭菜羹汤了。

刘邦的朋友见状都只好走了。

刘邦等朋友走后,亲自到锅内一看,却发现锅里还有羹,原来大嫂是假装的。

刘邦觉得大嫂不给自己面子,便心生芥蒂。

此后刘邦统一全国称帝后,大封皇族子弟为王。

当时受封为王的有刘邦的二哥刘仲、四弟刘交和堂兄刘贾以及全部皇子,但刘邦只追封已故的大哥刘伯为武哀侯,而刘伯的儿子刘信则是皇族中唯独一个没有受封任何爵位。

太上皇刘煓责怪刘邦念兄弟之情,刘邦解释说:“我并不是忘记封大哥的儿子了,实在是因为当年大嫂的为人太差。“

但迫于父亲刘煓的压力,刘邦才不情不愿的封了一个羹颉侯。

“羹颉”二字并非地名,而是当年刘信母亲敲打羹锅而名,意思就是“用勺子刮锅底”。

羹颉侯大概相当于‘用勺子刮锅底侯’。

这个爵位一出,毫无疑问,直接成了勋贵圈子里的笑话。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

老刘为人虽然豪迈,但他的心眼真不算大。

大概比针尖稍微大那么一点?

如果按照模拟的进程,老刘的孩童时期的学业进展,还真说不准。

思索片刻之后。

苏澈最终决定选择第四个——

亲自干涉!

(本章完)

<!--over--><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