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十年之约(上)(2 / 2)

加入书签

“姐姐,他乃是与我同期较校的函谷关边军将士,还是三杰中的人杰,此番乃是因功擢升至黑禁军中。”上官陆苦笑一声,只好将他所知晓的大概情况向姐姐详细说明。

“什么,这般粗野之人,竟然是较校三杰更乃人杰,不像啊,难道现在的较校竟然这般容易了吗?”人与人之间关系当真是奇妙,自看到刘侃的第一眼开始,上官淑就对他没什么好印象,正是这种莫名其妙的偏见和怨气,连带着开始质疑同他相关的一切。

“小淑,怎能如此这般说话?”觉得自家妹妹说话开始口无遮拦,而且是在魏鹏进入房间之后,上官浩立即出言呵斥道。

“本来就是嘛,还不让说,人家看书看的好好的,他那一大嗓门让我怎么看嘛。”摄于大哥的威严,上官淑不敢反对,却是走回书案前看着典籍,嘟嘟囔囔说个没完。

上官陆双眉紧皱,已经形成山川都快,而且是自刘侃离去之后便一直保持原样未曾变动过,当日函谷关传令军骑驰过眼前的景象历历在目,特别是那骑兵脸上的惊慌、渴求,始终萦绕在眼前挥之不去。

“因传令骑,担忧函谷边军?”都说知子莫若父,对上官陆这一家而言应当是知陆莫若兄。

“是也不是,是担心五羊边军那边的弟兄们,不瞒大哥,今年我多次修书到边军,却始终没有收到那边的回信。”上官陆并未隐瞒,如实说道。

“小陆,边关多战事,族境无安宁,既然没有音讯,便是音讯、便是好事。”上官浩语重心长的劝说道。

“但愿吧!”一想到那些曾经一起血战鞑子,生死相依的弟兄们现在音讯全无,上官陆心里实在是堵得难受。

“陆哥,要不我给军关修书一封,询问一下,毕竟当年···”看着上官陆有些消沉,魏鹏低声提议道,只是他话未说完便被上官陆打断。

“鹏子,不必。”

“大哥、鹏子,你们稍坐,我出去转转。”心中实在的憋闷的难受,上官陆告罪之后便走出息所,在院内信马由缰漫无目的的闲逛。

身为军伍中人,上官浩更感同身受,理解自家弟弟的同时也在为他担忧,一直以来不管是做父亲的上官柏还是做大哥的上官浩,都不希望自家这个资质不凡才情横溢的小弟投身军伍,只是希望他做一个逍遥快活游历世间的武者。

但,这世间事,何曾遂了人的心愿呢?多是事与愿违啊。

心绪杂乱胸中憋闷的上官陆,不只是担忧血狼寨诸多弟兄,也是忧心自己今后的路该如何去走,距离国子监出监不足一年的时间,各方学目早已授毕,之所以留出这些时间,便是国子监希望学子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谋划自己的出路,身为其中一员,上官陆同样面临着这种选择。

大哥与姐姐在这个时间入京,说是为何将军之事,未尝没有劝阻自己的意思,上官陆很清楚父亲和大哥的意愿,正因为清楚,所以才纠结才痛苦。

成为武者,一个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游历世间的武者,太难了,是人便有羁绊、便有牵挂,既然如此,又何来逍遥二字呢,不过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说法罢了,越是历事这种牵绊与牵挂便越多,逍遥也愈加遥远,愈加怀念。

时至今日,上官陆依旧对当年药郡赵氏和季御史之事耿耿于怀,赵氏那种为了权势的疯狂是讳若莫深更深恶痛绝,季御史的坚守和悲惨更是令他心生敬佩。

未出农山之前,或者说未经历赵氏一事之前,上官陆内心最大的愿望便是修习有所成,未来能够成为名动天下的大武者,让自己父亲能够对他刮目相看,可以衷心的说一句:“陆儿,是我上官柏的儿子。”

但经历赵氏一事之后,特别是听闻范右都御史自戕于承宣宫前,还有他那一番慷慨激昂却又无比悲壮的誓言,上官陆内心产生动摇,“生为夏人,当为夏人。”

此后的五羊边军一行,见识到边军的凄苦,体会了边军的豪迈,感受着边军的壮烈,更让上官陆坚定“生为夏人、当为夏人”的念头,他迫切希望马踏金帐的祈愿成为现实,迫切希望夏族之地再无强敌侵扰,更迫切希望夏族无敌于开元大陆令人不敢直视。

但,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还有亲人、还有朋友、还有爱人。<!--over--><div id=center_ti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