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东海之城,纷争在己(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info</b> 时值夏末,参治岛的树木郁郁葱葱。

虽然这座岛屿现在归朝鲜管辖,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岛内人口结构十分的复杂,甚至朝鲜现在其实仅统治岛内的一部分区域。

首先是耽罗岛原住民,这座岛最早孕育出一个名为耽罗的国度,于唐时遣使入朝,麟德中,其国王来朝从帝至泰山。只是耽罗国实力过于弱小,后来被高丽国所灭。

其次是蒙古人,元朝击败高丽国的驻军,将耽罗岛收为本国版图,设立总管府,屯镇边军一千七百人。初为对日本远征的跳板,后演变成为重要的流放之岛。

而后是华夏人,明初并没有放弃耽罗岛,沿用元朝旧制,将耽罗视为流放之地,如将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升等流放耽罗岛。

朝鲜真正治理这里的时间大约是百年前,高丽于1392年派遣军队击败岛中的蒙古势力,取得耽罗岛的统治权,在济州牧内设大静及旌义二县。

只是这座岛的区域不可谓不大,统治情况类似于大明的海南岛。

朝鲜所设置的大静及旌义二县覆盖区域有限,不仅有耽罗的土著势力盘踞于汉拿山周边,而大明和蒙古的势力一直残存。

参治岛的东边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水草特别肥美,故而很适合养马。

今年年初,大明朝廷派遣大批工匠前来,在这里修建一座码头和一座砖城,象征大明王朝的龙旗在这片土地高高扬起。

在明初之时,这座岛的归属权实质是大明,只是现在大明朝廷并没有将这座岛据为己有的打算。

朝阳初升,金灿灿的阳光从东边洒在这座绿意盎然的海岛上,岛中部的汉拿山向阳而生,东面山体生长着各色花朵。

一支船队在平静的海面画出一条洁白的痕迹,由西面的海域而来,然后徐徐地驶入海港中。

码头这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简陋的海船,这些海船大多都是由朝鲜半岛而来,载着人参、药材和皮货等商品。

虽然互市的日期要在中秋佳节之后,但很多朝鲜商人都选择提前到来。

任何时期的资本都是逐利的,很多精明的朝鲜商人都从次互市中看到商机,故而纷纷组建船队前来淘金。

跟蒙古的情况相似,朝鲜的手工业全面落后于大明,虽然不像蒙古那般受困于铁锅,但亦向往着大明精美的瓷器、丝绸和物美价廉的农具等商品,故而一直都渴望朝鲜能跟大明开通贸易。

由于大明采用海禁政策,以前只有前往京城的使团才有贸易机会,而普通的商人压根想都不敢想。

现在得知在参治岛开市后,他们都想要淘得第一桶金,故而纷纷派遣家奴或亲自前来。

“拜见大明皇帝!”朝鲜商人看到一众官员和将士都朝着那位持旨的人跪下,亦是纷纷跟着跪下来道。

锦衣百户持旨出现在码头上,便朗声宣读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本朝与朝鲜国于参治岛互市,既恩泽于良藩,亦为两国互通有无,故遣贤臣驻于东海。定国公世子徐世英文有治理一方之才,武有中山王之遗风,故授职东海总督。凡我朝东海之臣民,悉听其令,钦此!”

徐世英此时已经换上明朝二品文官的官服,正是缓步从海船下来,眉目间多了一抹上位者的气息,这一路过来已经慢慢进入角色。

他终究已经不再是借助祖辈的荣耀,顶着定国公世子光环的武勋子弟,而是受到皇帝恩宠而被委任的东海总督。

此行带领一千军队由天津押粮和棉布而来,而他将代表大明入驻这里,成为整片东海真正的话事人。

“下官拜见总督大人!”四夷馆少卿李济光充当外交官是最先一批前来的,此刻显得恭恭敬敬地施礼道。

“卑职拜见总督大人!”两千驻军已经先行到达这里驻扎,两位千户带领部将显得恭恭敬敬地跪礼道。

徐世英的目光在几个官员中扫视一番,最后落到负责前来建城的刘柊禹身上道:“刘员外郎,大明在参治岛开港设城如期完工,你功不可没,此番辛苦你了!”

“此乃下官职责所在!总督大人,还请入城验收吧!”刘柊禹虽然对东海总督选用武勋感到很意外,但显得公事公办地道。

受皇帝的信任,他此次被委派到参治岛开港设城,现在已经正式完工。

在理论上,只要这位新总督验收完毕,那么他便可以带着自己手底下的工匠们返回京城交皇差了。

咦?

随行千户霍光明看到刘柊禹竟然是如此态度,仿若间感觉眼前这位工部员外郎十分不近人情,不由得扭头望了一眼徐世英。

徐世英听到刘柊禹的语气中透着冷漠,自然觉察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

他知道眼前这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因考核出色而被陛下看重,但自己跟他并没有结怨,甚至都没什么交集。

徐世英并没有发怒,却是不动声色地道:“好,请引路!”

新筑的大明城在前面的高坡之上,那里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形,一条台阶从码头延伸到城门处。

来到城门前,眼前的城墙高一丈多,皆由青砖垒成,只是城门之上还没有命名。

徐世英知道现在的工部在贾俊的引领下,建筑方面的水准已经超越往日,而今看到这座新修的城池,亦是暗暗惊叹自己大明工匠的鬼斧神工。

从城门进入,再登上城头,看着城内鳞次栉比的房屋,顿时有一种身处大明内陆一个县城中的错觉。

这里城其实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毅然是一座军事向的大明城池。

在参观囤放物资的仓库后,又前去察看三千驻军的训练和布防工事,最后返回位于中央的总督府。

四夷馆少卿李济光显得十分的殷勤,却是充当了向导的角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