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游学天下 第230章 巡视渔场(2 / 2)

加入书签

吴咏粗略估算一下,虽然现在由于技术的原因,使用的都是搭载四五人的小渔船,但一船也能拉上千斤的渔获。

因此,他们出海一次,便能收获数万斤的渔获,一天下来怎么也有十万斤。

什么,你说不一定每次都满载而归?开玩笑,你当这时是后世啊,这舟山渔场可是从来未开发过。

至于鱼够不够捞,这个也完全不用担心。要知道,后世舟山渔场在疯狂捕捞的情况下,每年还能收获数十亿斤甚至上百亿斤的渔获呢。

这会儿,这些天然渔场里的渔获基本上就没人动过,一年捞个几百万斤,简直就是毛毛雨。

说实话,最初的时候,鲜于策心里也没底。连渔船都是租借别人的,等他真正见识到渔船的鱼群后,立刻拍板买下数艘渔船。

这不,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发展了数十艘渔船,就这还不够用!他打算明年至少要将渔船的数量翻倍。

接下来,两人又带吴咏去参观了晒盐池。先前说过,东汉的盐铁政策是官营和私营结合。

由于盐铁开放,盐价已不象西汉那样统一控制,而为市场供需所调节。

但即使如此,老百姓吃一点盐巴都成了一笔巨大的开支,很多老百姓炒菜时都要数着盐巴一粒粒下锅的。

当然如此昂贵的价格,也和此时的落后生产工艺有关,时下基本用的是煮盐的方式。

这种制盐方法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木柴,铁锅的损耗也很大,一般几次下来铁锅就要报废了,大多数人家是舍不得用家里仅有的铁锅去干这种事的。

并且一锅海水煮干了才能获得可怜巴巴的几粒盐巴,效率非常差。据说春秋时代煮海为盐的齐国,把临淄附近的树林几乎砍伐殆尽了。

而发明成熟与宋明之际的晒盐法,却充分利用了盐分的高浓度析出,可以轻松的生产出大量的海盐,省却了大量的燃料和熬煮的人力。

舟山这地方,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海水盐度较大,且水质较好,俨然就是一个天然的盐场。

所以吴咏完全有信心,不仅能做出盐,还能做出上等好盐!是那种颜色雪白,晶体颗粒细小,具有纯正鲜咸味的上等好盐,这种盐除了没加碘以外,和后世居民们吃的盐已经毫无二致。

这和时下百姓吃的那种颜色黄不拉几,味道又苦又涩的盐巴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并且最关键的是,先进工艺做出来的先进海盐,成本还极其低廉,甚至能低到忽略不计的程度,能让老百姓完全吃得起!

不过吴咏并不打算这样做,因为极有可能会遭来朝廷和其他世家大族的围攻。

他只打算制作出‘雪花盐’供给权贵世家。至于普通百姓,他打算卖咸鱼干。

毕竟盐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吃,在古代还是最佳的保存食物的手段。各种的腌肉、咸鱼等等都依赖大量且廉价的食盐,特别是舟山岛,如今有了大量成本低廉的食盐,在丰渔时节的渔获都可以贮存起来,作为储备的口粮。

至于高盐量摄入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算了吧,吃咸鱼吃出来这些病,在此时通通属于富贵病,普通百姓就是想得也没办法得。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他完美避开了与朝廷和世家大族的冲突!你说我在销售私盐,扰乱市场?

吴咏会拎起一条咸鱼干来让对方看看清楚!上面哪有盐!当然认真说起来,这有狡辩的嫌疑,或者说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但是吴咏以为,只要对百姓、对国家、对整个民族有益,狡辩一回又有何妨呢?

所以吴咏有信心制作出咸鱼干,推广咸鱼干,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当然就制作咸鱼干来说,需要两种原料,鱼和盐巴。

但这在舟山岛都不是问题,就地取材即可。

“走走走!咱们一起去看看咸鱼干的制作!”吴咏一声吩咐,于是一行人又来到岛上的一片平坦宽敞场地中。

现场这会都有一二百号人,每个人都是十分忙碌。左边区域放置了大量新鲜渔获,也是人最多的区域,大家坐在小板凳上,杀鱼的杀鱼,刮鱼鳞的刮鱼鳞,说话的功夫都没有。

右边区域,放置了一排排的大缸,不断有杀好的鲜鱼被放入缸中。不远处还有一桩桩木头搭制的架子,上面正晾晒着已经腌制好的咸鱼。

吴咏看着这一切,心中也是十分欣慰。有些事情,他既然来了这个世界,就必须要做。

<!--over--><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info</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