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爆竹声中除旧岁(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info</b> 时间过得很快,吴咏迎来了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

“年”。在早期的夏朝制定的夏历中,一年是以正月为开始的。但商朝就改了,改成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初,到周朝又往前推进了一个月,变成十一月为一年之始。

秦朝认为自己是水德,把每年的开始定在十月,汉初沿用。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订历法。

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

这时,还没有春节这个称呼。在先秦时叫

“上日”、

“元日”、

“改岁”、

“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

“岁旦”、

“正旦”、

“正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过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而时下过年倒成了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节庆,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这节日重要到,连郡县里监狱里关押的囚犯,都可以申请假释回家过年。

当然,这时也是吴咏最忙碌的时刻,他不仅要祭祀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还要去吴氏祖地祭拜先祖,最后还需陪着母亲跟三位姊妹一起去祭拜她们的亡父。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复望里的各户人家的家门口响起,也意味着今日要过年了。

这日孩子们一早便起来,拿着大人们昨日准备好的竹竿烧了起来,一个个一边听着爆竹声,一边拍着手叫好。

各家各户的男人们,则笑呵呵地拿着一个桃符换下自家门上那个已经钉了整整一年的旧桃符。

家中的老人,则看着桃符嘴中念念有词地祈祷着:“太一神,后土神,祝融神,在天上的诸神,一定要保佑俺们明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今年比往年新年,老人们多了一个祝福对象,那就是吴咏。

今年由于吴咏的醒来,复望里的乡亲可算过了一个如意年。看着家里满满的米缸,还有悬挂在墙壁上的腊肉,腊鱼,老人们嘴都笑歪了。

他们知道,让他们能过上这样一个丰盛甜美的幸福的新年的人是谁。

“姑父、姑母……”厨房里面的妇人端着满满一大碗的腊肉,笑盈盈地喊着:“吃饭啦”正在烧爆竹的几个孩子一听到母亲说要吃饭了,立刻二话不说,扔下手里的爆竹,就蹦蹦跳跳地跑回去,嘴里大喊着:“吃腊肉啰”孩子们垂涎自家墙壁上挂着的腊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今天,终于能吃到又大又肥的腊肉了。想着腊肉香喷喷的味道,孩子们还没闻到香味就已经口水直流。

“这些孩子……”一个粗壮的男人摇了摇头,小心地搀扶着自己的父亲,将其搀到家里面:“父亲大人,往年没让您吃上一顿好的,是儿子的不孝,今年特意买了您最爱吃的羊肉跟鸡肉……”

“好好好”老人笑呵呵地点着头,孙子们也围上了来,拉着老人的衣角,甜甜地喊着:“阿爷,阿爷……”这个时候,孩子们身上也都换上了新衣。

一件件崭新漂亮的新衣服,将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头上扎着的总角辫,晃来晃去,可爱极了。

这就是复望里的一角过年场景,相对于他们来说,吴咏家也弄出了新的花样,那就是灯笼和对联。

其实灯笼现在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纸张的工艺和蜡烛稀少的原因,一直未能流传开来。

时下书写还是以竹简为主,纸张还未大范围普及,普通百姓自然接触不到。

这时的蜡烛其实就是蜜蜡,都是作为贡品出现,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百姓更是连见都没见过。

吴咏也是花费不少金钱才在宛城的药铺购买到几块,为此,他还特意将这些蜜蜡熔化,加入棉线,倒入模具中固形。

得到了蜡烛,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红纸也可以买到,剩下的就是教家人编灯笼。

论起编织技巧,还是祖母最厉害,她不愧是在照顾吴咏多年生活的老人,只看了几眼,就明白这灯笼的骨架应该怎么编成了。

比起吴咏和其他人,她在手工艺上的心得和手感更多一些。近一年的无忧无虑生活并没有磨灭肌肉记忆,当她的双手摸上竹条几分钟后,她就开始巧妙地组织这些竹篾,熟练地安排起它们的位置来。

“姑母的编织技巧比我们都厉害多了。”母亲郭氏夸赞道。老夫人呵呵笑道:“快一年没干活了,都有些手生了。”以前吴家全指望老夫人一人操劳,老人也舍不得花销,家里日常用到的竹片,都是老人亲手削的,因此这些活计对她来说,也是轻车熟路。

“好像又回到从前一般。”当编成了灯笼的骨架以后,老夫人向众人感慨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