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东邪西毒_东邪佘如心(1 / 1)

加入书签

(\u3000\u300043,东邪西毒_东邪佘如心\u3000\u3000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村子大了,什么人都活。佘如心和蛇狼被村人说成东邪西毒,倒也形象体贴,入木三分。\u3000\u3000东邪_佘如心\u3000\u3000村子里有个习俗和规矩,凡婚丧嫁娶,小孩满月百天,盖房等人生大事,都要举行仪式。请执事,备酒菜,请吃喝,收人情。家里的亲戚会远道而来,村子里也大多会来人。做饭的,迎亲的,购礼的,收份子钱和贺礼的,借桌椅板凳的,忙忙碌碌的,喜庆而热闹。份子钱多是一二块钱,重要亲属和有头有脸的体面人会给到五块。送的物品就是保温壶,脸盆,姨舅姑叔送的多是些被面子和床单,实在没钱的,抱几个碗、盘和一些菜碟。实在拿不出手的女人们就来帮工,打扫庭院,摆放桌椅板凳,或是一头扎到伙房里洗锅,刷碗,择菜,做饭,没有闲人。\u3000\u3000但凡这样的场面,最热闹开心的是我们小孩,不仅能聚到一起,玩捉迷藏,过家家,还能吃到肉。时间长了,参加的次数多了,就注意到一个人,印象深刻。\u3000\u3000佘如心是每次必到场而唯一不行礼不出份子不干活的人,他40岁左右,身材瘦小,面色苍白,头前顶光秃发亮,衣服又脏又破,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手脸洗得还算干净,每次来找个旮旯拐角,手伸在袖筒里,蹲在地上看热闹。开饭时,走到灶前,必说一句“请您把锅和筷用开水消消毒”,所有的人便哄堂大笑,有年龄大的老人会打趣对他说:“吃就上桌和大家一起吃,不吃拉倒”。他会很认真地再来一句:“讲究点卫生,好不好”,大家越发大笑,有的人笑得前仰后倒,捧腹差点喷出饭来。笑归笑,闹归闹,有好心的人还是当着他的面,倒一碗开水,用筷子搅合一下,倒了水,给他盛一碗饭加些菜,他也不上桌,别人也嫌他臭,回到旮旯蹲着吃。\u3000\u3000他也经常串门子,碰上人家吃饭,别人问一句“吃饭了没有”,他如实回答“没吃”,乡人便给他盛饭,他还是那句口头禅:“请您把碗和筷子用开水消消毒”。他往往跟着女主人到灶问,亲眼看着主人将开水倒在碗里搅合洗净,才放心吃饭。\u3000\u3000听大人们背地里议论,佘如心解放前在一所很出名的大学上学,父亲因历史问题,人早没影了,家里无人,一部分财产充公,一部分被乡里人顺手牵羊拿了个精光,无人供养他,佘如心辍学回家,因为从小娇生惯养,不会务农,又不会营生,甚至连洗衣做饭都不会,只好吃百家饭,甚至讨饭。村里人好心,安排他到小学教书,可是他一年到尾从不洗衣,别人嫌他臭,再加上他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干了不到几个月就被辞了,从此,佘如心看淡了世事,更加混日子,走街串巷,串门子,赶宴席,饥一顿,饱一餐,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u3000\u3000佘如心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有的女人逗他,佘如心,你衣服捂得快臭死了,拿来让嫂子给你拆洗一下,穿上清爽,他讪讪地红着脸,不用、不麻烦,其实他就这一件衣服,冬夏春秋,从未见他换过衣服。又有人问道:佘如心,你认识字吗?佘如心昂着头,很神奇地说:“当然,”接着从脏巴巴的口袋里掏出半张很皱很脏的报纸,抑扬顿挫地念起来,别人又问他,你怎么连个小学教师也干不好呢?佘如心立刻低下头像个大姑娘似的局促不安,手里捏着衣角,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生气地扭头走了。\u3000\u3000有段时间,村里一些姑娘媳妇悄悄议论洗晒的内衣不翼而飞,很是奇怪,有人隐约看见佘如心来过,年龄大的老媳妇一次当面问他,佘如心,你是不是偷人家东西了,佘如心很生气地回辩道,我一个大学生,知书达理,怎么会偷东西?有人前天亲眼看见你从王三家过去,他家媳妇的内衣就没了。佘如心涨红着脸,结巴地说:“我一个大男人,偷女人衣服算个啥。”别人也不好过问。\u3000\u3000时间慢悠悠地流淌着,佘如心还是过着东一家喝汤,西一家吃菜的“流亡”生活,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着他,感叹着他。教育孩子不要学他的样子。\u3000\u3000清明过后的一天,宋四当场在自家院子抓住正在偷他媳妇内衣的佘如心,暴打一场,消息很快传遍全村,大家立刻增加了对他的厌恶。小媳妇见了他吐唾液,老太太见了骂他,小孩向他扔土疙瘩,他再串门子,人们也不再为他盛饭,遇到婚丧嫁娶的场面,他一来,人们指指戳戳,有时能混口饭吃,也不像以前丰盛,也不会再用热水烫碗消毒,有时连口饭也没得吃,只好悻悻而走。\u3000\u3000入冬一段时间,好久不见佘如心的影子,人们好像觉得缺了什么,又一时说不上来是什么?有人突然说佘如心再没见过,好像提醒了村人,到了他的房子去看,人死已冻僵,不知什么时候走的,村长召集村人为他发葬,竟家徒四壁,一盘小土炕,半张褥席,一床棉被,乱飞的破棉絮,冰锅冷灶,好久没有烟火,在棉褥里发现了村人丢的女人内衣十几件,村人感叹这人好邪性,有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人顺口说,这是我们村的“东邪”。村里拆了门板,打了口薄棺葬了他,佘如心带着“东邪”的绰号帽子入土走了。\u3000\u3000《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u3000\u3000你是穷凶极恶的人,都可以拿礼节来遮掩他的本相,并且可以得到知礼的好名气,所以世上尽有许多作恶的小人,作伪的君子,都冒充作慈善家,自命为上等人。他除去形式上的礼节以外,背地里尽量做许多丧尽天良违背人道的事体,如此社会上因为他能够躲在一个礼字的空名里面,都看不出他的真实罪恶来。并且世人因为要争这礼字的空名,反失了人道的真精神,养成这作伪重形式,讲空名誉空场面的恶劣风俗。尤其是因为要讲礼,费去许多无谓的时间与金钱,还有许多无谓的周旋。穷人因为要硬争这个礼的面子,而损失了他无数的金钱与时间。小人却可以利用这个礼来冒充做上等人,而使用他的奸诈手段,社会上岂不是因为礼而起了极大的扰乱?所以说乱之首。且专重礼节形式的人,往往失了精神上的忠信。他以为一有了礼,便可以什么都不讲了。好似那拜菩萨和在耶稣跟前行祷告礼的人,他以为行过了拜跪祷告的礼以后,便什么罪都可以免去,什么恶事都可以做得了。所以说,礼者忠信之薄。又说失义而后礼。义是什么?便是人应当做的事体。我们做人,一切思想行为,不问他合礼不合礼,只需问应当做不应当做。义是自然的,礼是勉强的。义是主动的,礼是被动的。但是我们对于凡事凡物,未做以前,先要问个应当否应当,这不但觉得麻烦,并且要时时存心考察,终觉是有意的,还是不自然的。所以最好是不要讲义,要讲仁。有仁心的人,他无处不用好心待人,无事不用客观的态度做出来,很谦虚,很和平,很合于天理的自然,\r\n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