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同乘(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 进贤冶铁所大使赵立,站在毛骧身后,见旨意宣毕,走上前来,朝朱榑行礼:

“臣请了大同的匠户,不负齐王的重望,真的炼出铁来了!”

“能炼多少?”

“原来两千斤铁砂,能出恶金六百斤,按齐王所言改了炉子,两千斤铁砂,能出恶金一千斤。”赵立声音兴奋且哽咽,他抬头看向朱榑,忍不住分享给他。

“才加了四百斤啊。”

赵立笑容僵在脸上。

朱榑仔细思忖一下,冶炼原理没变,战国时冶炼技术就已经达到很高水准,出色的匠人按照他的方法,是可以做出来的。

或许是和炉子的大小有关,容量大出铁更多,但炉子大升温很难,大明的风箱技术未必能达到。

不过,如今结果也不错。

每炉增加四百斤,增加了近一倍,百姓有了农具可以开垦田地,能买得起黍米,交得起赋税,朝廷财政宽松,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宝钞的问题。

朱榑呵呵笑出来,旁人不明所以。

“臣蒙齐王恩荫,升了一级品轶,现在是十三座冶铁所的总监大使,俸禄还加了一百石,杨副使升了大使,享俸加五十石,特意来感激齐王。”

赵立发自内心地说道,说完还不忘朝朱榑一揖。

朱榑有些不屑,把他们送走了。

刘九放下锦盘,拿起那件金纹绮衣,解开扣子,神色惊喜,“殿下,这缎子真滑嫩啊,您快试试,要是不合身,奴婢送去尚衣司改改。”

朱榑摆开一个大字,刘九替他穿上绮裳,束好白玉带,穿上黑皂鞋,站在铜镜前。

说一句违心的话,也就那只小白鹅能配得上孤了。

藩王穿的常服和便服,虽也来自尚衣监,却不是御赐,这件金纹绮衣是专门祭祀的时候穿,在诸王的衣裳中算特别的。

两日后,帝王庙祭祀很快便开始了。

礼部把祭祀办得很节俭,随同官吏和检校不多,百官之首胡惟庸都没有去,被钦点的,多是礼部和光禄寺官员。

“七弟,你知道父皇为何来祭祀吗?”

“帝王庙建成后,父皇来过一次,这一次我倒不知道为了何事。”

“农为百业之本,朝廷税赋一直收不上来,诸多政事因为靡费而不能推行,现在冶铁所数额提升,能给各州县官府下发一批农具,父皇当然高兴。”

朱标和朱榑同乘一辆车撵。

京城街头热闹,还算繁荣,百姓们穿着粗衣夹道跪迎,元朝时不少蒙人移居江南,所以,还保留着穿皮衣的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帝王庙时,朱元璋把元世祖忽必烈,也放了进来。

来到帝王庙后,官员躬着身,朱元璋从车撵上下来,神色肃穆,朝帝王庙里走去。

朱榑和朱标肃然跟在朱元璋身后。

来到供奉贤皇的香堂。

朱元璋伸手,接过礼部尚书张筹递过的檀香,看着眼前的牌位和素像。

“咱听说,清明的朝代,耳目外通,昏暗的世道,聪明蒙蔽,元失掉天下,是因为建立的制度不能体恤百姓疾苦,咱今日来,就是要告诉你们,咱要建立一个清明纯净的朝代。”

朱元璋看着上面的牌位,就像过来人对失败者的训诫。

而后,他挽着袖子,上香。

朱榑抬头,父皇给忽必烈上了一炷香,并没有因为他是元朝皇帝,故意怠慢和羞辱他。

祭祀,是因为有事祈祷。

历代来都相信君权神授,天子的皇位是上天赐予的。

朱元璋希望在自己的治理下,天下河清海晏,扫除北方残余势力,徐达和朱棣能凯旋班师,诸王个个贤明……

他说了很多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