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四章 叶向高的提议(2 / 2)

加入书签

相比较赵南星,叶向高倒不怕有人弹劾他,而是直接走到了马车门口,自来熟的打开了车门。

车门被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书房。

这个长一丈、宽七尺,高七尺的双马四轮马车基本上是朱由检移动中办公的地方,书架靠车夫后背的位置,朱由检则是坐在棉花填充的皮质沙发上。

面前有可以抬起来,卡在马车墙上的小桌板,三尺长的桌板上摆放了厚厚的军报。

“这份马上看完,请叶阁老入座稍等。”

正在处理军报的朱由检开口请叶向高坐下,而叶向高见状也坐在了朱由检的对面。

望着在处理军报的朱由检,叶向高的心底有些感叹:

“若是大明历代先皇,能有如此勤政者,或许局面不会那么糟糕……”

一时间,叶向高不知道是想起了万历还是泰昌、又或者是朱由校,感慨颇多。

对这一切,朱由检并不了解,他之所以不理叶向高,也并非要展露什么架子,而是他手中的军报确实很重要。

这是一份五军都督府发来的军备订单,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

【布面甲、棉甲、鸳鸯战袄各十六万九千套,扎甲、锁子甲、鸳鸯战袄各二十二万四千套,步铳……】

近一百三十万套各类甲胄的订单摆在了朱由检的眼前,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六万支步铳,六万支骑铳,十四万把雁翎刀,十七万把长刀,三万多杆长枪,以及其他诸如火药等物件。

总之、整个军备订单看完,末了出现的只有一串数字。

【合计一千四百三十七万六千三百二十七两四钱军费……】

“这把我上称、当玉石的价格卖出去也不值这么多……”

望着两千多万两银子的军备费用,朱由检头疼不已。

他没想到、八十多万大军,居然还有近四十万人没有装备齐全。

一千多万两银子,就算按照今年的岁入来说,也需要一整年的岁入银子才能把这笔军备摆平。

一时间,朱由检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搞这笔银子。

更让他头疼的是,近四十万兵马司和衙役的装备也还要筹措,支出也有四百多万两银子。

这两笔银子加在一起,那就是一千八百多万两银子了。

如果再加上这三方的军饷,基本上妥妥超过了一千五百万两银子。

这样的难题,让朱由检脑细胞不断消耗,唯有五军都督府裁撤了七万多素质不行的兵马让朱由检稍微宽了宽心。

眼下明军数量是七十九万三千三百一十人,二十八卫二百一十拱卫营。

这个数量比起之前的八十八万,少了近十分之一,对于军费的支出也减少了上百万两银子。

不过、被裁汰的人,朝廷不可能不管,不然他们就成为民间一股无法控制的力量了。

因此、他们被安排进入了兵马司,另外刑部也从各地征募的三万多残疾将士则是入了当地的衙门担当刑部的衙役。

这个数量相比较四十万兵马司、衙役的数量,不过只有四分之一罢了。

不出意外等人员招满后,大明每年仅这些人的支出,就会高达两千万两银子。

再加上官员们的俸禄,最少两千八百万两是没跑了。

因此、在保证这支队伍的同时,朱由检还得想办法拿出应对大饥的粮食。

这笔粮食还得从现在开始准备,因为在大旱降临前,朱由检得存够足够多的粮食。

如果不是黄台吉和林丹汗、伯晕歹,估计朱由检现在也不会想打仗,而是想老老实实等着第一波大旱爆发的同时赈灾,然后再稳定地方的同时出兵。

一边用饥民当民夫来变相的“以工赈灾”,一边开拓疆土,安置流民。

只是时局不等他,仗还是得打。

想到这里、朱由检面对这份军报,只能提笔写下自己的意见:

“可分作三年,分三笔银子下拨……”

写下意见,朱由检放下了军报,抬头看向了眼前老神在在的叶向高,心里不由生出一股怨念:

“你倒是乞老了,朝廷呢?”

“咳咳……年纪大了,虽然有心治国,却身体跟不上了。”叶向高假装咳嗽,而朱由检不为所动。

赵南星、叶向高两人都乞老了,这让他的局面有些尴尬和被动。

朝廷一时间还真的找不出和叶向高一样水平的内阁首辅,如果应要找,朱由检只能把袁可立找来了。

至于吏部尚书,朱由检都准备让顾秉谦担任了。

“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的位置,刚才万岁下旨,让顾秉谦和崔呈秀分别担任,这件事、殿下知道吗?”

“什么?”

叶向高老神在在的开口,那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朱由检吃了一惊的同时,也不由想了想自家哥哥为什么这么安排。

顾秉谦担任内阁首辅,显然是朱由校想让人分担自己的工作,但崔呈秀这家伙担任吏部尚书可不是什么好事。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准备让人停车,但叶向高却忽的开口道:

“殿下还是别去插手朝堂的事情了,您现在最需要做的,应该是看看自己的身后……”

“孤的身后?”朱由检微微皱眉,而叶向高见状只能叹息摇头道:

“老夫担任首辅时,就多次对万岁说过,殿下不宜干政,甚至兵权也要一步步的交给下面的人。”

“当时万岁听后气愤,而现在甚至连殿下你自己都不曾察觉。”

说到这里,叶向高沉着眼眸,表情平静的对朱由检开口道:

“殿下、您有想过,您就藩之后,齐王府文武臣工的去向吗?”

“自然!”朱由检当即回答,因为这个东西他想过很多次了。

他最好的想法、其实是希望将诸将分别安排镇守一方,尤其是在历史上证实过自己忠诚的人。

至于洪承畴这种,则是留在京城担任京官,想必他也不会不高兴。

至于类似王承恩和曹化淳、满桂、孙应元、黄龙这些人,他还是希望由自己带往去利未亚。

他个人很有自信,只需要百万汉民,就可以让齐国在他有生之年内成为西陲强国。

数千万昆仑奴将会成为修建各类大工程的最好免费劳动力,去到了那边的朱由检会好好享受他们建设的水利工程和运河干渠。

之后只需要把蒸汽机搞出来、把它安装在有轨车和船上,齐国想要粗犷的控制利未亚是很轻松的。

加上苏伊士运河一旦开拓,齐国就等于坐在欧洲门口收税,而他则是可以放心培养子嗣,然后把自己的子嗣分封去南北墨利加。

甚至他可以让满桂他们去南北墨利加建立自己的公侯伯国,因为他想要的只是肉烂在锅里。

只是这个想法、他不可能告诉人,因为这想法一旦说出来,恐怕朱家宗室的口水都能把他淹没。

宗室们不知道南北墨利加的好,如果朱由检可以迁移去南北墨利加,他也会选择去南北墨利加,然后把子嗣封往南部,勋臣封往利未亚。

在这些远离大明的地方,他即便施展了比赶苗拓业还要血腥的手段,也不会有大臣弹劾他。

“殿下、如果您是带着将诸将带往藩国的想法,那您还是打消吧……”

叶向高忽的开口,让朱由检皱眉的同时,他又补充道:

“宁为大国之臣,不为小国之君……”

“我大明强盛,在大明担任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可以掌控无数小国的生死,甚至连藩王们的藩国也需要看五军都督府的脸色行事。”

“这种时候,殿下您认为仅凭一些情谊,能让所有人都抛下所有,和你背井离乡吗?”

“他们不是饥民,也不是难民,他们在大明有田产、有富贵,您认为他们能够舍下一切吗?”

叶向高的话,让朱由检皱眉,但他还是觉得,让诸将封国的诱惑比这些大。

只是他似乎从没有想过,满桂这群人,根本就没有人想要自己扯旗立国当老大的心思。

即便是眼下万里之外的黄龙,明明他可以直接扯旗造反,但他所想的还是让朱由检留在大明。

说白了、他们自己也都知道,自己不是当一国之君的料子。

朱由检此刻是陷入了一个误区,而这个误区他自己却不想打破。

他执拗的不想把事情往坏处去想,因为他知道那代表着什么。

他如果走了,就没有人能保护满桂他们的地位和权力,以及财富了。

他觉得自家哥哥的年纪,足够送走一大批跟随他的将领,但他没有想过未来的朱慈燃会不会秋收算账,把这群将领的家族给连根拔除。

“殿下、您好好想想吧,老夫之所以提醒你,是不想让你在未来某些时刻毫无准备。”

“有的时候,当断则断,不然反受其乱……”

叶向高说完,便等着朱由检自己开口,但朱由检却对他话里的意思有些不舒服。

说白了,现在的局面和朱元璋要解决淮西勋贵的局面很像,而朱由校和朱慈燃的局面和朱允炆所面对的局面更像。

他们俩都没有朱由检的军事能力,也缺乏团结臣工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即便他们不对将领们下手,将领的后代们难道就不会有别的想法?

“你既然开口提醒我,自然有办法解决……”

朱由检死死的盯着叶向高,而叶向高在闻声后却老神在在的轻声道:

“殿下若是愿意永不离开大明,您背后的那群人,自然就放心了。”

“以殿下你的年纪,足够让诸将安心,也足够让他们的家族子嗣安心。”

“一句话……”叶向高往前探了探身子,表情瞬间阴沉:

“要么留在大明摄政到死,要么便是效仿太祖高皇帝对淮西、浙东之举!”

(本章完)

<!--over--><div id=center_ti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