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章:李承乾的时代(2 / 2)

加入书签

这些人中,寒门出身者不足千人。

之前,李承乾令三司清查底下各县私自增设报考条件的事情,也渐渐不了了之,最后,只交上来了两三件替罪羊。

李承乾对此很震怒,但目前又有些无能为力。

现在布政司和行军道刚刚步入正轨,此时对官吏和勋贵集团下手,势必会引起动荡。

如今正是指望驴儿拉磨的时候,不仅不能打他们,还得伺候着他们吃好喝好,等到磨拉完了,才是卸磨杀驴的时候。

李承乾选择了忍耐,他把注意力先放在了其他地方,比如没人看重的教育方面。

国子监和太学,历来都是培养权贵子弟的地方,官宦子弟只需在这里镀几年金,便可外放为官。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62714/>《剑来》</a>

李承乾将这两处合并为了大唐学院,由孔颖达出任第一任祭酒,以后就是纯粹的教学之地,凡是大唐百姓,只要通过入学考试,都可入学。

如此一来,长安就有了六所书院。

李承乾觉得教育资源太过分散了,所以,他就剩余五所书院合并为了两所。

政务书院原先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这些年来,不知不觉间,这地方也成了官吏的镀金之地。

既然已经失去了原先的作用,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显赫一时的政务书院,最终和大唐书院、长安书院,合并为了长安学院,由精通格物算数的李淳风出任祭酒。

剩下的皇家书院和帝国书院以及医学院,则合并为帝国学院,由精通天文地理的袁天罡出任祭酒。

原先名满天下的六大书院,最终成为了复合型三大学院,有了一丝后世大学的雏形。

大唐学院主教国学律法,长安学院主教百工之道,帝国学院则高大上一些,钻研物理化医学。

李承乾还从内库中给礼部特批了一笔巨款,令他们在各府县修建学舍。

按照他给礼部的要求,未来数年内,大唐境内每一府每一县,最低都要有一所学舍。

县学负责启蒙教学,教授学子四书五经国学之道。

府学负责吸收各县学习出众之人,教授他们基础的数理化之道。

最后,通过考试再遴选出有才学之人送往长安三大学院深造。

这制度虽不说有多十全十美,但也是李承乾所能想出最有效最公正的了。

他倒是也想在各府都设立一所学院,大搞普及教育,以此来快速推进科技生产力。

但可惜,他没那么多钱,就算有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多的教书先生。

当初在灵州的时候,李承乾亲自编写教材,寻了一批学子传授数理化之道。

没两年,这些学子和当初的灵州研究院,都被李世民弄来了长安。

数理化之道被朝廷冠上了杂学的名号,当初的这一批学子,没有被真正当成宝贝,只是一股脑的塞进了国子监中供养了起来。

李承乾当初是想这批人成为种子,以此来加速推广科技之学,结果这些年过去了,数理化依旧是在小范围传播。

李承乾很是失望。

一个王朝想要长治久兴,那势必要借助于科技生产力的提升。

所以,李承乾将杂学更名为了格物学,给当初的这批学子赐予博士的官职,将他们分散到了三大学院。

跟这些学子比起来,研究院的那些匠人倒是一直挺吃香的。

李世民待他们不错,这些年来,他们什么都不用管,至于认真钻研便是。

这些匠人也不负众望,成功研制出了当初李承乾在灵州跟他们说过的火铳和火炮。

虽说还很原始,但已经算是划时代的大杀器,只不过碍于工艺技术的原因,这两样东西没办法大规模生产,现在还只能局限在试验场上。

为了加快突破生产限制,李承乾将少府的少府监,工部的将作监,兵部的兵器监,枢密院的军械监,四个部门和研究院一同合并为了皇家格物院。

有句话说得好,集中力量办大事,李承乾就不信,他还死磕不下来这火铳和火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