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治蜀(上)(1 / 2)

加入书签

建安六年,正月。

成都州府一片忙碌,官吏步履匆匆。

去岁九月,刘釜结合同诸葛亮、景顾之议,于岁末,提出了“蜀内农事振兴”之论,并提制、符合益州各地农事生产劳作之《农典》。

里面的很多东西,刘釜本人只需要提出大体框架,诸葛亮等人,都能融会贯通,行以完善。

为了完成好刘釜之安排,在十二月末开始,记室主记,各幕僚如费祎、蒋琬等人,加班加点,结合蜀地农务现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审核、并添加细节方案。

是以自开年,正月十五后,益州各郡地,按照州府统一要求,开始了对农事的具体调整布置。

首先是农官的正式编制,多郡所按照南中模本,重设农曹于官寺,并由主掾进行对接负责。

农官之任免,另有个中职权重新划分,最需要的就是明确相应职责。

特别针对此事,正月二十九日,于郡县农官的第一次建设培训议事,在成都展开。

相关事宜,由诸葛亮主导负责,益州牧刘釜出面,其本人于农官职责进行了要求。

农官者,上对官寺负责,下对农人百姓负责。起着承上启下之作用,任务重要。

刘釜借此,提出了“天下之乱,黎民之苦,为安益州,粮仓当握在益州手中,以为基础,并以将来接济世人,共安大汉”之告言。

这也是刘釜第一次明确提出,农事为益州发展之基的理念。

其次,乃是对蜀内《农典》的制定工作。

《农典》在刘釜要求中,当于前人基础上,以结合益州多地现状,如温度、水源、气温、土壤、肥料,以形成关于蜀内作物种植的百科全书,研究出最适合各县乡地之物。

为此,正月开始,各地优秀之农人,含农学家,纷纷被请入成都,以州学士子实践之机,相互配合总结,开始为期数月的《农典》修订。

此外,农官与《农典》制定之外,在刘釜安排下,州府还另专设示范之所,进行选种,于地方农吏之耕种培训诸事。

多管齐下,益州的农事发展,正以可见速度进行。

同样是在正月。

许都消息传回成都,以刘釜正式得朝廷任免为益州牧,州府官吏,无不庆贺。

之前还因刘釜名分问题,举棋不定、未有决策者,纷纷来成都投效。另有人,感叹益州使于朝廷为天子维护之言,以刘釜为汉宗室,加上天子刘协之赞言,也多入蜀。

一时间,蜀内蜀外,蜀道之上,多士人成群结队,争相投效。武陵人徐思,江夏人陆续,其中自含不少地方名士。

了解到相应情况后,刘釜下令各地官府,好生引导投奔士人,于家境贫寒者,可提供必要之资助。

而这次秦宓使往许都,取得的效果,是刘釜事先没有想到的,更让之感慨,乃是许都天子刘协于之看重,并以当庭同曹操抗衡。

可惜刘协生不逢时,又有曹操权臣在侧,难有行为。

于刘协之想法,刘釜自能明白。他同曹操之战,必定会发生。然于未来两年,在加强同士氏联系,维护好反曹联盟关系,并以支持袁氏抗曹之外,重心有二,一是加强蜀内治理,二是借停战之际,加紧于关、凉军阀拉拢。

蜀内以民生、经济、军事建设恢复之间,轻易不启大战,然于关凉军阀,为占据有利之势,拉拢之外,刘釜和诸葛亮的想法一致,那就是集结精锐,战必果,果必胜!

刘釜将最为精锐的青衣军,布置于汉中训练,正是为此。

时间一晃,就是二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