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或许,传播已经开始了(2 / 2)

加入书签

听到这句话,叶舟的心脏猛然一滞,随后全身的肌肉骤然收紧。

规划师的天赋激发,前所未有的强烈危险预感涌了上来,在这一瞬间,他终于清晰地感知到了自己所捕捉到的异常在哪里了。

我有说过吗。

没错,王海绝对没有说过类似于“他已经跟家里人说好了在最后几个月来看他”这样的话。

但是从他的话里,叶舟自动推导出了这条信息。

因为,王海的话,碎了。

这就是他所感知到的异常,因为从对话的一开始,王海的所有语言就是跳跃的、缺省的、甚至是扭曲的!

他向叶舟说的第一句陈述性的话语是“怎么样?我睡得挺好”。

这句话乍看没有问题,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他的话语里丢失了一个重要的连接句,就是“你睡得好吗”这个问句。

第二句话是“没关系,来之,安之。你会去冲浪吧?我们可以去冲浪”。

这句话丢失了先决判定条件,他根本没有问叶舟会不会冲浪、对冲浪有没有兴趣,而是直接问他“会不会去”。

第三句是“可以的。对了,得让他们准备一些防晒霜,这里可不止有阴天”。

丢失了基于客观事实的由前到后的逻辑推断过程。

按照正常人的用语习惯,应该是先说“今天的阳光很好”,然后才到“不是只有阴天”。

再之后的每一句话,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用语习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从根本上并不影响对语义的理解,只有在非常小概率的情况下,才会造成类似于叶舟问出“已经跟家人商量好了吗”这样问题的误解。

但哪怕是这样的误解,也只需要额外的一个问题就可以解除。

所以,语言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的语言中,逻辑的缺位。

叶舟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的审查人员没有发现问题了。

因为问询室之所以叫做问询室,就是因为所有的审查过程都是基于问询的基础的。

而这样的语言习惯,在应对问题时不会出现任何异常,但是,一旦进入陈述语境,那么问题就开始浮现了。

按道理来说,问询人员应该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但另一个无比巧合的诱因遮盖了他们的判断,他们很可能把这样的混乱归结到了PDST,这也是当时自己的审查人员跟自己提到过的内容!

叶舟终于明白了所有的“洗脑”做的是什么。

敌人通过某种电信号刺激,修改了王海的语言结构。

但他们的目的绝对不是让他的语言变得更难以理解,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异变,从而引发他思维的异变。

这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或者叫做,语言相对论。

这个理论由萨丕尔提出,主要的理论总结成一句简单的话就是,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而一套逻辑缺位的语言,最终将会导致整体思维逻辑的缺位。

一个简单的证明题中,我们可以轻易地从1+1=2推导出2-1=1,但如果逻辑缺位那么1+1=2将不再成为2-1=1的先决条件,某些推导过程会被这类语言的使用者当成公理来使用!

叶舟仔细地回忆着王海之前的几句对话,正如他所判断的一样,对方的所有语句里,全部没有逻辑连接词。

紧接着,他又意识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语言是具有传递性的。

当一套语言被开始使用的时候,它便会自发地向语言的接受者传递,并将自身融合在对方的语言体系之中。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汉语体系中词义的变化就能体现出这个过程。

比如卧龙凤雏不再是卧龙凤雏,比如导不再是导,比如碉堡不再是碉堡,这都是语言传递性的典型表现。

而对于王海来说,他所融合的就是这套逻辑缺位的、扭曲的体系!

叶舟骇然地看向王海。

针对他的问询已经持续了接近一个月,这就意味着,他的这套语言逻辑已经自发地传播了一个月。

而在这之后,第二个融合者还会继续将这套逻辑传播出去,越是高智商群体,就越能轻易地融合这套语言体系。

因为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对缺省部分的补全、对扭曲部分的还原、以及对逻辑缺失部分的重组。

这将是一场重大的语言异变过程。

而他不知道,到底已经有多少人暴露在这套逻辑之下。

叶舟心里涌上一股恶寒。

丑国要做的,根本就不是对单一个体的洗脑。

他们制造的是一个病毒。

一个可以不断传播和增殖、对整个精英群体造成重大影响的,思维病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