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齐聚甘露殿!(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 深夜。

长安城,太极宫,甘露殿。

因为太子李承乾的事情,李世民根本睡不着,便批阅起了奏章,可李承乾和乐人在长安大街上卿卿我我的景象在其脑海里面久久挥之不去,根本没办法认真批阅奏章。

就在这时,王令匆匆走了进来,“陛下,长孙皇后在殿外求见!”

“不见!让她回立政殿去!”

李世民知道长孙皇后一定是来给太子李承乾求情的,自然不能见。

“是。”王令退下。

但很快,王令又走了回来,“陛下,长孙皇后说您要是不见她的话,她就跪在殿外!”

李世民本来就烦得要死,当即挥手,“她要跪就跪吧。”

“王令!”

“奴婢在。”

“去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其他六部尚书等大臣给我叫来,说朕有要事和他们商议!”

???

王令有些疑惑,赶紧说道:“陛下,现在已是丑时,大臣们这时估计都已经睡熟了,再过一两个时辰就是早朝,要不等...”

不等王令说完,李世民不耐烦的打断了他,“朕等不了,现在就去!”

“是!”

王令连忙应下,心里更是有种预感,今天晚上必然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等等,另外把燕王也叫过来。”李世民补充道。

???

王令又是一愣,不敢再问,点头道:“是陛下,奴婢这就去办!”

一时间。

从皇宫中派出了十多位太监,分别前往长安城内王公大臣们的府上。

“齐国公,奴婢奉皇上口谕,请您入宫,有要事相商!”

“卢国公,皇上请您到甘露殿商议要事!”

“鄂国公,别睡了,皇上要见您!”

“王尚书,陛下口谕,入宫觐见!”

“岑大人,请随奴婢入宫,陛下有要事相商!”

.....

一时间,长安城内风云涌动。

收到入宫觐见的大臣,纷纷起床,穿戴好朝服,跟着传旨宦官入宫,路上更是不停思考,陛下召见自己的原因。

而没有收到觐见的人,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开始打听起来。

总之,这一夜,很多人都无心睡眠!

长安街道上,负责巡查的一队金吾卫看着一辆接着一辆朝着皇宫开去的马车,从领头校尉到士兵都感觉十分惊讶。

“老大,今天这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啊!这些王公大臣怎么大半夜的不睡觉,全都朝皇宫去?难道是出什么大事了么?”

“是啊!齐国公、卢国公、河间王....这些大人物一个不少,而且马车走的还很匆忙的样子!”

“现在丑时都还没过完,就算是要去参加早朝,这也太早了点吧?”

士兵们纷纷小心议论着。

“难不成....又要发生像玄武门的事情?”

“嘘!你想死啊!不知道你就别乱说!”

“恩?兄弟,难道你知道些什么?”

“哼哼,那是当然,我听一个兄弟说,昨天晚上,陛下微服出巡撞到太子和一个乐人.....,大半夜的召集这么多大臣,怕是商议废太子之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真是有可能!”

校尉赶紧制止道:“别瞎议论了,这些事情和我们无关,好好巡逻,要是有贼人借机捣乱,丢的可就是咱们自己的脑袋!”

....

甘露殿。

不少王公大臣已经到位!

而长孙皇后依旧是跪在殿外,不肯离去。

所有人都很着急、紧张,但李祐却是很烦!

他明明在自己的王府内睡得香香的!

却是被传旨宦官闯进来强行叫醒,醒来的他二话没说,直接暴揍了这宦官一顿。

打完之后,才发现这是李世民派他来叫自己甘露殿议事的宦官。

本来李祐是不打算去的,但架不住这位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宦官苦苦哀求,说什么如果李祐不去的话,他就得被砍头。

这太监一把鼻子一把泪的,把李祐都给感动到了,再加上自己还把人家暴打了一顿,便只好答应来甘露殿了。

“燕王殿下,前面就是甘露殿,您进去就是,奴婢告退了!”

传旨宦官艰难露出一个笑容,说道。

李祐看着这宦官,觉得有点意思,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殿下的话,奴婢张阿难。”

“张阿难,我记住你了。”李祐隐隐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不过却是想不起相关事情,也就没有继续想。

“奴婢告退!”张阿难有些兴奋的退下,毕竟能够被皇帝陛下最宠爱的皇子记住,这顿打看来是没白挨啊!

^0^ 李祐来到甘露殿外,就遇到了急匆匆赶来的王珪!

王珪属于是小跑,而李祐则是闲庭信步,所以王珪很快就跑到了李祐前面,不过这老家伙还特意转头看了一眼李祐,眼神里带着七分不屑、两分怒意以及一分疑惑!

这就让李祐感到很是无语!

自己好像并没有得罪这山羊胡子老头吧?

这王珪是礼部尚书,算得上是朝廷实权人物,但李祐却是丝毫不惧,他现在可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正三品大员,跟别说他还是亲王!

王珪朝着跪在殿外的长孙皇后行了一礼这才进入甘露殿内。

李祐看过去,见到跪着的长孙皇后,也有些诧异!

【长孙皇后居然跪着!看来李二今天这火气的确是有点大啊!】

【一直听说,李二和长孙皇后的感情极好,因为李承乾的事情,让长孙皇后跪在殿外,李承乾这儿子不坑爹,而是坑妈啊!】

大殿内,李世民看着吵吵闹闹的众臣,内心不由得更烦了,他原本是叫众臣一起商议,想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来,但不少大臣因为立场不同,所以一直谈不到一块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