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千里运送赈灾粮(1 / 2)

加入书签

其实,王立实在是多虑了!

这个时代的“募兵”没什么信仰,但西厂锦衣卫,跟各路边军和其它私军大不一样!

锦衣卫,特别是铁甲锦衣卫,这个身份就足够拉风了!

每个月,锦衣卫的俸禄已经涨到八两银子!

“铁甲锦衣卫”的俸禄,更是涨到了每月十五两银子!

除此之外,每逢节假日,还有不同数量的犒赏!

行动成功或者杀敌的赏赐,经常超过好几年的俸禄!

所以,就算王立远在千里之外,麾下的锦衣卫也会尽心尽力办事,绝不会拖拖拉拉!

平日里,为了保持锦衣卫的战斗力,宋哲、宋義、曹鼎蛟和曹变蛟,无时无刻不在督促麾下将士的训练!

这一次远征台湾,就算没有高额的赏赐和抚恤,所有的锦衣卫都会踊跃参战!

在他们看来,不管是蜀地叛军还是造反的流贼,也不管是红毛藩还是皇太极,全都成了“金娃娃“!

这样的机会,何其难得!

三日后,在宋義、曹鼎蛟和曹变蛟的带领下,五千铁甲锦衣卫、五千普通锦衣卫分乘百余艘大船,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

一路上,吼声如雷,口号震天!

途经忠州时,正在跟秦良玉交战的流贼,全都吓得尿了裤子!

生怕被锦衣卫截断后路,争先恐后,仓惶退回湖广地界了。

得到锦衣卫出征的飞鸽传书,郑芝龙乐得睡不着觉,连夜写来回信表示感谢。

只要驱逐了荷兰人,再抢得对倭贸易权,今年的对外贸易的总额,应该比去年差不了多少!

另一边,收到郑芝龙的回信,王立陷入了沉思。

此次,倭国闭关锁国的原因,竟是源自西方传教士的殖民活动!

从丰臣秀吉掌权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间,倭国境内爆发了十余次大大小小的“起义”活动!

这些“起义”,都是受到西方传教士的鼓动!

所以,击败并赶走荷兰人之后,郑芝龙有十足的把握说服德川幕府,恢复倭国与大明之间的贸易往来!

王立更关心的是,同样是闭关锁国二百余年,同一时间“睁眼看世界”,倭国为何能打败北洋舰队?

“厂公,你说的那种样板房,成本已经核算出来了!”

“哦!”

王立的思绪被拉了回来,随手接过。

青砖,大约需要三万个,市场价每个五钱,计银一百五十两;

灰瓦,大约需要一万二千片,市场价每片两钱,计银二十四两;

水泥蹲便器两个,市场价三十两,计银六十两;

沙石、水泥、木材……呃……我去!

我是让你们计算成本,怎会给我报价五百两?

那是市场价好不好?

对我来说,所有“不间断徭役”的工钱,已经从主粮的收入中付过了!

砖瓦、石料、木材、铁器什么的,不过是就地取材,对我来说是零成本!

罢了!

既然市场价是五百两,那就加五十两的工钱,再加三十两的土地使用费,算个五百八吧!

不对,这个数字不太好听!

而且,只要不转卖,土地的使用权是永久的!

那么,报个六百八十八?

嗯,这个数字好!

“秦汉民的厂房建得不错,样板房的建造就让他负责吧!

先在城中……呃不,在丝织厂附近的锦江边,先建两千套样板房!”

“厂公,真要建那么多?要是卖不出去,岂不是浪费人力物力?”

“靠!咱们生产那么多的青砖灰瓦,要是运到外地去卖,岂不更加浪费?

运出去一船的青砖,啥时才能卖完?

又能卖多少银子?”

“可是……”

“不必可是了!

拨他五万徭役,三个月之内建成,应该没什么问题!

对了,白银换黄金的进度,更要抓紧!

另外,如果还有闲置的徭役,全部拉到城里来!

把成都府的城墙全部拆了,给我换成钢筋混凝土!”

“钢……钢筋什么土?”

“哎呀,这东西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把秦汉民叫来!”

“哦……”

宋哲怏怏离开,没过多久又返回,递来一封“八百里加急密信”。

我去!

这封信,竟然是朱由检的手书!

这家伙,没在自己身上捞到更多的“香草券”,竟然,看上了四川的储粮!

这家伙,心也太狠了吧!

开口就要二百万石,摆出了“全国赈灾”的架势!

用得着全国赈灾么?

你不是派出了“巡查组”?

哪个省真正地受了灾,你难道查不出来?

唉!

你手上那点银子,估计被坑得差不多了吧!

这次学聪明了?

不以银子赈灾,而是以实物赈灾了?

不过,你赈灾就赈灾嘛,为何让我出粮?

为何只让我出粮?

我在四川种的粮食,难道是大风刮来的?

这都穷得吃红薯了,也没舍得买一石粮食啊!

二百万石,那可是一百万两银子!

真把我当摇钱树了?

“厂公,南方闹灾的省份并不多,无非就是粮食减产;

持续闹灾最凶的,还是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与河南!

其中,河南是真正的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啊!

陈王廷,若不是运了银子……”

“慢着,慢着!”

王立赶紧打断宋哲的话,目光如炬:“你刚才说什么?”

“呃……我是说,河南的灾荒最严重……”

“不是这句,下一句!”

“唉……不就是陈王廷嘛!”宋哲嘿嘿一笑,满不在乎地说道:

“厂公啊,我这二当家不是傻子啊!

很多事情我没有经手,但还是知道的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