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拐卖五万人口,死罪!(1 / 2)

加入书签

张论弹劾王立“略卖人口”,并且略卖了五万人口,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有法可依!

因为……

明朝,跟历史上的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是“以农为本”的社会体系。

纵然明朝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却还是典型的农耕体制。

立国之初的明朝,刚刚经历了战乱,经济凋敝,田园荒芜,流民失所。

再加上户籍和土地册散失严重,人口流动较大,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很难征收。

于是,朱元璋下令,对全国户口进行核查,并整顿户籍,强化赋税和徭役的管理。

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由此诞生。

明朝的百姓,按照职业详细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籍;

各种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其中,

民户,世代务农,向地方和朝廷缴纳田税,并且服相应的徭役;

军户,世代镇守在各地的“卫所”,闲时屯田,战时从军;

匠户,世代为宫廷、官府及官营作坊服劳役,以额定的薪酬为生;

乐户,就是教坊司的各种妓女,世代为妓;

这样的户籍政策,继承自元朝的“诸色户计”,却又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只要祖上是什么户籍,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同样的户籍!

当然,民户除外。

因为,民户可以参加严格的科举考试,可以为官!

为了保障赋税的征收,朝廷对民户的“里甲”制度特别严格!

将一百一十“民户”编为一“里”,丁粮最多的十户任“里长”,其余的一百户为“甲首”;

《明会典》中严格规定,民户“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也就是说,任何“民户”离乡百里以上,比如进京考试,或者离乡投奔亲属,必须持县府颁发“路引”;

否则,必被当成无籍流民加以逮捕!

当然,遵纪守法的民户,被称为“良人”。

如果有人将某个“良人”强行掳为家奴,或卖给他人为奴为婢,则称为“略卖”;

在元朝时期,“略卖”是杀头的大罪!

到了明朝,对“略卖”人口的定义更加完善,惩戒却有所减轻。

《明会典》中,“设方略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者中,有明确的量刑和惩戒措施:

“略卖良人为妻妾子孙者,杖一百,徒三年”;

“略卖良人为奴婢者,杖八十,徒二年”;

“略卖子孙为奴婢者,杖八十”;

“略卖弟妹、侄子、侄孙、外孙为奴婢者,杖八十、徒两年”;

“略卖子孙之妾为奴婢者,减二等”;

五万山西的饥民被迁往四川,可以理解为被“略卖”到四川!

因为,这批饥民是被锦衣卫“护送”到四川!

没有路引!

那时的山西巡抚和知府、知县逃得一干二净,不可能发放路引!

也不可能发放五万张路引!

饥民们在四川种植烟叶,拿工钱,享一日两餐,可以理解为被“略卖”给王立为奴!

如果被认定为略卖人口,按照《明会典》的量刑规定,王折的屁股,将被打几百万杖!

不被打死才怪!

其实,刚开始,五万饥民迁往四川,张论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只需稍稍运作一番,这批饥民就可补足卫所的逃兵!

对此,王立自然不乐意!

由西厂牵头,以每亩三百钱的租金,在四川租下一百万亩粮田,张化也高兴了好一阵子!

毕竟,这批粮田是各个卫所的屯田!

卫所的军户早就溃散,这批粮田本就荒在那里!

饥民到来之后,每年三十万的租金,全都进了张论的口袋,他自然乐意!

但,渐渐地,张论不满足于每年的三十万!

在他看来,烟叶加工成卷烟之后,每亩的收益是几十两、几百两,甚至上千两银子!

于是,他要求将租金加到八百钱!

王立自然拒绝!

张论想效仿王立的做法,招募百姓到其它的卫所种植烟叶,可惜没能成功!

因为,他没有王立那样的胆量!

不敢知法犯法!

就算他想“变通”一下,当地的百姓,也不敢“出一里之间”!

更不敢将自己的粮田改种烟叶!

若是收成不好,或者烟叶卖不出去,一家老小只能饿死!

没办法,四川的百姓,就是这么淳朴!

或者说,此时的他们,还能吃得上饭!

只想当良人!

还不至于铤而走险!

其实,如果四川百姓逼得像陕西或山西那样,连造反都敢的时候,就不用张论苦口婆心地游说了。

王立的料想,没有错!

张论确实是眼馋了!

加收租金不成,又不敢对西厂用强,就把王立“略卖”人口一事,捅到了京师!

如今,王立遭到弹劾!

证据确凿!

如果朱由检降罪下来,王立必是死罪!

满朝官员,几乎都看王立不爽!

就算没有仇怨的,也在眼红!

巴不得弄死他!

于是,朝中的文官们再也没有派别之争,全都调转枪头,直指西厂!

但,魏忠贤不敢让王立倒台!

那批饥民迁往四川,其中的前因后果,魏忠贤自然知晓!

于是,阉党成员与朝中文官们,再一次喷得你死我活!

大殿里,又变成了菜市场!

朱由检就像个看客,端坐龙椅之上,一言不发!

他的所思所想,没人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