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老顽童(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可惜当时全真教面临的敌人是‘西毒’欧阳锋,欧阳锋乃是绝顶高手,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周伯通根本不是其对手。当初王重阳假死破去了欧阳锋的蛤蟆功,重创欧阳锋,临死之前做了一番安排,让周伯通带着《九阴真经》下山,其实也是做了后手,毕竟谁知道欧阳锋离去,其他绝顶高手会不会再到全真教。

当初有第一次华山论剑,五绝在华山之巅大打出手,不就是为了争夺《九阴真经》这一武学宝库么!

而有周伯通在江湖飘荡,哪怕全真教被灭了,也有周伯通在,说不定有重建全真教的希望。

同时也暗自惭愧,方才知晓,周伯通不愿回到重阳宫,除了不爱那些俗礼之外,也是看不惯后辈弟子的不堪。

唉,若非魏志闲在,恐怕全真教基业,怕是不用二十年就会毁于一旦。

经历此事,丘处机等人也看开了,知晓全真教不仅仅是道门,也是江湖大教,必须有自己的无力护教,不然的话面对穷凶极恶的蒙古人,又如何保得全真教道统。

所幸弟子们经历那段时间厮杀,武学修为大有长进,再加上之前随同魏志闲前往大胜关参加英雄大宴的五十名弟子,全真教如今二代弟子也有十多位江湖一流高手,二流高手也有百位,再有魏志闲、周伯通两位绝顶高手在,却是比当初王重阳在世之时还要兴盛许多。

他们师兄弟几个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依山而守对抗蒙古人,不与蒙古人正面厮杀,而蒙古人要攻山,那就让蒙古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反正江湖人士,平常多在山中储存一些粮食,又有山中野兽、菌孤、野菜,在山中一年半载一点也无妨,而蒙古人又岂能守山守着一年半载的。

可以说,这一次蒙古人攻打终南山,不断历练了全真教弟子的武艺,也让全真教摸出一套抵挡蒙古人的路数。

依靠大山之险,明着为江湖门派,私底下暗助义军,扰乱蒙古人。而此时全真教各支脉,已然开始稳固各自基业,可谓是守望相助,蒙古人再想灭亡全真教根本就不可能。

再说此时黄河以北地境义军四起,烽火燎原,蒙古人虽然从襄阳退兵,却也是应接不暇,一时之间难以平灭义军。如今也无力再对付全真教。

魏闲见周伯通如此,心中感慨,虽然老顽童已经有如此年纪,但是却是赤子之心,心思纯净,难怪能在王重阳仙逝之后,依靠着自己努力,在被困桃花岛期间,武学臻至绝顶之境。

等到老顽童哭好之后,说道:“志闲小道士,看你也就二十左右,如何年纪轻轻就达绝顶之境,昔日师兄说过,想达绝顶之境非四十岁不可。这么多年来,也就只有郭靖那傻小子,吃了宝蛇之血,又习练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得了大造化,方才在三十多岁达到绝顶之境!”

魏闲微笑道:“师叔祖有所不知,重阳祖师在古墓之中留有一寒冰玉床,又将九阴真经留在古墓密室,弟子在看重阳祖师手抄经书之中得此机缘,借助寒冰玉床练功奇效,方才能踏入绝顶之境。”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周伯通道:“可惜师兄没有传下先天功,他们七子和我都不会先天功,不然的话你习练了先天功,师兄的‘中神通’名号便可由你继承!”

魏闲澹笑,此时对于这些武学,他已经不像当初那么有执念,如今不得动用武功,其实反而让魏闲可以沉心读经,去反思自身,反而隐隐有所得。

不管他之前修炼何种武学,说到底是前人之功,与他武学理念以及自身并非一致,也正是如此,其实并非完全适合他。

魏闲隐隐有一种感觉,想要打破这方天地囚笼,怕是只有融会贯通、创出最适合自己的武学!

对于先天功,虽然王重阳以先天功成就绝顶之境,纵横江湖,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以一敌四,让其他人敬佩,毫无疑问是全真教的镇派绝学。但是魏闲对先天功,却也没有那么大的渴望。

能够看到,那就看看,参考一二,开拓自己的武学思维,没有那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他看来,最珍贵的其实是道德经,是易经!天下玄门武功,源自于道经,与道家息息相关。而天下玄门,源头就在道德经,就在易经。

越是读易经,越是感觉其博大精深,难怪后世有人感慨,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其实还不如说已经是群经之始。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哪怕魏闲有着开阔的视野,依旧感觉其不凡。而道德经就更不用说了,老子凭借此经被尊称为圣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