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传国玉玺,寿春城破(2 / 2)

加入书签

田靖与夏侯惇、曹仁的兵马共同围困寿春,共计六万兵马,加上大军远来,也没有什么攻城器械,所以这寿春城十分难攻。寿春守军有五万,加上城高池深,只怕没有半年之功,根本无法攻克。

田靖和夏侯惇、曹仁商议,围住三面城门,只留南门不攻。然后每日派人城前叫阵,剩下兵士则去周围伐木,赶制攻城器械。

过了十日,杨奉、韩暹的两万兵马赶来,负责西门的进攻。联军声势更盛,城中士卒士气越发低落。

又过了一个月,孙策领兵三万在连克历阳、阜陵、全椒之后,终于也赶到了寿春城下。这下围城的兵马达到了十余万人。加上攻城器械也逐渐造好,对寿春的攻势也越来越犀利。联军每日攻城,丝毫不曾停歇。

袁术已经下了召命,要求各部兵马勤王。但是刘勋在安丰按兵不动,张勋在合肥苟延残喘,哪里会有兵马来救。

没有了援兵,城内的士兵士气自然不足。加上袁术一向不恤百姓,城内百姓巴不得城破,更不用说万众一心了。

曹军的军营之中,夏侯惇、曹仁、于禁、郭嘉、荀攸等人在商议破城之法。夏侯惇态度谦恭,问计于郭嘉,“可有破城良策。”

郭嘉笑道,“前日将军攻城拔寨,一路势如破竹,这眼看寿春城破在即,如何倒请教起我来了。我郭嘉一介书生耳,哪里懂得这领兵打仗的事情。”

其实之前曹仁曾经提醒夏侯惇问计于郭嘉,荀攸,毕竟曹操派他们来相助,可不能把他们晾在一边。不过当时夏侯惇却不以为然,说出了“郭嘉、荀攸一介书生耳,哪里懂得行军打仗之事,看我一月之内攻破寿春”的话,没想到竟然传到了郭嘉的耳朵里。

夏侯惇老脸一红,囧道:“奉孝,我在这里给你赔罪了。我今日方知明公为何每战必将你和公达带在身边了,这行军大仗我们固然懂得,但是运筹帷幄,阴谋算计,还需要靠你出谋划策才是。之前我说的话不入耳,你就权当放屁。今日你一定要给我出出主意,否则这寿春久攻不下,我们粮草不济,士卒厌战,那样情况可就糟了。”

郭嘉道,“明公既然派我们来,我们自然有对付袁术的计策。将军即使不问,我也是要说的。否则岂非对不起明公。袁术自从称帝之后,骄奢淫逸,荒唐无度,弄得将士离心,百姓恨他入骨。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自作孽不可活。我们一方面固然要以堂堂正正之兵,吊民伐罪。另一面也要通过我们的人,利用袁术小朝廷内部的矛盾,启动扇风点火,推波助澜。一旦寿春城内的百姓反他袁术,寿春岂不不攻自破?”

夏侯惇道,“奉孝所言,甚是有理。只是不知如何开展。”

郭嘉笑道,“将军领兵渡淮的时候,我的细作就已经潜入寿春城中了。如今只要的我信号,便可随时发动。”

“好,那么便定好半月之后,城中百姓若是趁机反叛,你的人马便想办法夺取东门,接应我军入城。也可在城中放火,制造混乱,我们趁机攻城,说不定也能一战而克。”夏侯惇道。

荀攸说,“按理说袁术是首恶,只要除去便是封侯之功,是万万不能放走的。但是寿春城高池深,兵多粮足,若是四门都围死,强攻城池,袁术的兵马定然负隅顽抗,至死不休。这样即使胜了伤亡过大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我的意思是调田靖的兵马撤出北城的进攻。所谓围城必阙,要得就是让城中兵马以为尚有一线生机,不肯拼死守城。然后让田靖的兵马,以及侯成、宋宪、魏续的兵马在袁术逃跑的必经之路上设伏,想办法生擒袁术。”

夏侯惇一听,大喜道,“此计甚妙,如此胜利的把握又大了一些。”

众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性的操作问题,然后夏侯惇以曹操的名义召集田靖、杨奉、孙策前来议事

夏侯惇把郭嘉荀攸的计谋简单告诉诸将,让他们按计行事。同时确定了兵马攻进寿春成后,各部兵马去攻打什么衙门。其实这个利益分配也很重要,谁都知道袁术的奇珍异宝,美人佳丽定在皇宫之中,这去其它地方的人定然捞不到这么多好处。如今决定曹军占领皇宫,孙策去攻府库,杨奉去占粮仓,只怕他们心中不乐意。尤其是田靖在外设伏的,只怕更没有机会参与利益分配。夏侯惇一开始还担心众人不答应,没想到众人都很好说话。其实他那里知道,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在杨奉、孙策看来,一旦城破,哪有那么多话说,都往皇宫去。到时候推说约束不住士卒便是。可是田靖早知道传国玉玺已经到手,至于其它事情倒也不计较了。

半月之后,郭嘉在城中细作利用“士卒向百姓强行征粮,又拆毁百姓房屋做守城的滚木雷石”之事,撺掇百姓造反。又利用了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厌战的情绪,鼓动他们倒戈。

结果百姓造反,冲击府衙,烧毁官仓。那些早有反叛之心的士卒趁此机会,打开了东门,接引曹军入城。原本固若金汤的寿春城就这样被攻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