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后备(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 赵福祥说的有些危言耸听,陈名夏对他说的基本上是半信半疑。陈名夏知道四镇互相有些矛盾,但有史可法在,在加上有清军这个共同的敌人,应该没什么问题。

赵福祥看陈名夏的神情就知道他不信,不过没啥关系,南明未来碰到的事情确实很难让人信服,如果不是赵福祥知道历史进程,也绝对不会相信驻扎数十万军队的重镇扬州,在一天的时间就被攻破,被朝廷依为干城的四镇,不是投降就是死于内斗,这种结果确实有些出人意外。

赵福祥喝了口酒,笑道:「二哥,其实四镇的矛盾到还其次,真正是朝廷心腹大患的是左良玉,这家伙占了武昌,听说收拢了上百万的军队,如果他想起些幺蛾子,这才是大事!」

与亲近马士英的江北四镇不同,占据湖广的左良玉后台老板却是东林党。左良玉虽然是辽东人,但真正发迹却是在关内。当年侯恂被朝廷派到河南与流寇打仗,是侯恂从行伍中发现了左良玉,一直提拔他,在崇祯九年的时候就成了总兵。

历史上记载左良玉长的眉清目秀,侯恂接见他时都是内室单独接见,同时相谈甚欢。明代民风开放,很多知识分子都有断袖之好,东林党作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岂能逆潮流而动?所以民间传闻左良玉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当上总兵,完全就是卖屁*股得来的,当然这是野史上记载的,正史上可没有这些腌臜的事情。

有了东林党的庇护,左良玉算是搭上了顺风车,在剿匪的时候左良玉碰到过很多次险情,不过都是朝中东林党为他一一化解,崇祯十七年三月,在皇帝上吊的前夕,朝廷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剿灭流寇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至此左良玉算是明末武将封爵的第一人了,不过正因为朝廷对他优厚,这时还是总兵的江北四镇一直看不上他,认为左良玉的上位纯靠卖屁*股。

左良玉卖没卖屁*股另说,这家伙确实有些能力,在占据武昌后,左良玉伺机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同时与在江西的湖广巡抚何腾蛟以及总督袁继咸处的很不错,这样左良玉算是在武昌站稳了脚跟。

左良玉在武昌收拢朝廷败兵,在加上到处抓壮丁,组织起八十万的军队,号称百万大军,其中最有战斗力的老营被他编成前五营,是他的绝对主力。这时正好南都那些大臣拥立朱由崧登基当皇帝,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原本以为自己应该是首功,但那想到朝廷先封赏了江北四镇,他们四个不止封了爵位,还让他们在驻地有征税任免官吏的权利,这就让左良玉眼红了。

左良玉试图也上书为自己争取一下,但这时候朝政把持在马士英手中,兵部尚书还是阮大铖,你东林党的人岂能得了好处?所以朝廷只是给了左良玉的爵位提了一级,成了侯爵,但关键的征税权与官员任免权并没有给他。

这时候的左良玉心中是不满的,他也想过带领大军顺江而下讨个说法,但这时候形势对他不利,所以左良玉还是忍下来了。

陈名夏虽然是东林党,但他从北方回来一直赋闲在家,虽然知道左良玉是东林党的外援,但朝中的具体情况他是不知道的,现在听赵福祥将这种密辛说了出来,陈名夏不可思议的问道:「三弟,这些你都是听谁说的?」

赵福祥自然不能说自己从历史书上看的,只好扯谎道:「二哥,这都是小弟在广府听宋知府说的!」

陈名夏点了点头,他知道宋应升与东林党人关系不错,大概是听他们说的,不过这种消息连在广东当知府的宋应升都知道了,难道南都朝廷上就没有流传吗?

「三弟,如果宋应升知道这件事,为何愚兄在家时一点风声都没听到?还有朝堂诸公难道就眼看着左良玉坐大,一点问题都不解决吗?」

赵福祥嘿嘿笑道:「二哥,为啥要解决呢?留着左良玉这把刀吓唬马士英不好吗?还有二哥真是高看朝中诸公了,那帮人现在被马士英收拾的够呛,那里有空管这些事情,估计现在一个个都自身难保。不过估计过一段时间就应该有人提到左良玉这支强援了,甚至派出人去联系左良玉搞个清君侧也说不定啊!」

陈名夏听赵福祥说完大点其头,他就是东林党,自然深知那些大人物都是什么货色,如果马士英压迫的紧了,肯定有人要提出引左良玉进京的话题来,到时候左良玉带着军队沿江而下,事情变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

陈名夏这时候还是个低级官员,远没有后来那种精于算计的政治觉悟,他与赵福祥可高看了朝中那些东林党,就在他们二人喝酒聊天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南都金川门水关码头,身负重要使命的侯方域,也就是左良玉恩主侯恂的儿子,已经坐船去了武昌。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左良玉带兵东进清君侧!

陈名夏没想到这个不读书的死胖子竟然对局势有这等研究,接着问道:「三弟,如果按照你的分析,这天下局势未来会怎么样呢?」

赵福祥叹了口气说道:「二哥,不是小弟说丧气话,现在南都朝廷外有强敌环伺,内部诸公互相攻伐,甚至达到引外兵入京的地步,我看啊。。这天下要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