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李之藻推荐的人(2 / 2)

加入书签

意思便是指如今崇祯皇帝也和万历皇帝收矿税一般,大事搜刮了。

他对面一人,应和道:“何尝不是!前几天钱士升大人忠言劝谏,竟被廷杖一百。打得血肉横飞,钱大人险些丧命当场。”

左侧一人露出感动之色:

“钱大人真是铁骨铮铮,忠肝义胆。若是朝廷多几位这样的大人便好了。”

这几人说得热闹。

周围数桌的人,也面朝他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附和之声。

这时有一个五十岁左右,面色黧黑的微胖老者,忽然站了起来,走到这四个书生身边。

作揖行礼,然后问道:

“请教四位先生,今上搜刮聚敛钱财,是作何用途?莫非是要造离宫别馆,或是搜罗四方奇珍,以供享乐?”

那蓝袍书生站起了,还了一礼,摇头道:

“这倒不是。”

“那是作何用途?”微胖老者追问。

“这个……,大概是用于军饷。”蓝袍书生有些迟疑地答道。

“既然是用于军饷,那便是抵御关外鞑子。那依四位先生的意思,军饷发不出,难道任由关外鞑子打进来不成?”微胖老者语气提高了几分,目光炯炯看着蓝袍书生。

“阁下这是说的什么话?”蓝袍书生有些不悦,一挥袍袖,怫然道:

“皇上大可以发内帑。天子之财,取之于天下,便当用之于天下,岂是天子一人之私财。”

“先生之言差矣!内帑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神庙聚敛多年,内帑收入也不过千万。光庙、熹庙继位,屡次发内帑充军饷,早过千万之数。如今内帑纵有,又能剩余几何?”微胖老者有条不紊地驳斥道。

他顿了一下,不等其他人开口,又接着说道:

“况且,我听说今上目前针对的不过是富户大商。他们平素生活豪奢,当此国家艰难之时,出些钱财,为国解忧,似乎也并无不妥。”

蓝袍书生一时之间面孔涨红,竟说不出话来应对。

他左侧的褐袍男子站了起来,连连摇头道:

“阁下之言看似有理,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若是大户富商尚要被朝廷劫夺财产,小民贫人岂能幸免?

“国家养军,原是护卫百姓。若是劫夺百姓之财以养之,则与养千万盗贼何异?朝廷专以聚敛盘剥为事,岂不是逼迫百姓作乱?

“指望以此获取钱财,养军弭乱,反而逼迫百姓变乱。这不是抱薪救火么?

“外患未灭,内乱又生,大事去矣!”

他这一番话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

周围又传来一阵喝彩之声。

微胖老者冷笑一声,这些人果然能强词夺理。

他待周围的喝彩声平息下去,缓缓问道:

“不知先生,可曾当过兵?”

褐袍男子怫然变色:

“这是什么话?”

当今风气文贵武贱。若说书生文人当过兵,无异于某种羞辱。

“我看四位先生也是没当过的。而且连军中情形都未曾目睹过。

“你们自然不知道接连数日露宿野外,饥寒交迫的滋味。”

“自然也不知道饿得头晕眼花,前胸贴后背,还要提着兵器上阵厮杀拼命的滋味。”微胖老者冷冷叙述道。

他这话说出来,周围一片安静。

褐袍男子沉默片刻,上下打量着微胖老者,忽然冷笑道:

“难道你便当过?”

老者淡淡道:“我虽不算当过兵,但却亲眼见过。”

突然隔着三张桌子,一个脸上有条刀疤,四十多岁的汉子站了起来,大声道:

“我当过兵,这滋味我知道。”

众人把目光投向他。

有人目露鄙夷,低声道:

“难道这人是逃兵?”

这汉子听到这句话,面露气愤之色,愤怒道:

“说老子是逃兵?

“老子七年前参与过浑河血战,格杀不下十多个建虏鞑子。老子杀出血围,提着建虏首级到按臣张铨张大人那里报讯,痛哭要求报仇!

“你说老子是逃兵?”

在场的茶客顿时沉默了

有不少人知道浑河血战。

这是天启元年,川兵七千加上浙兵三千与后金十万在浑河相遇。

双方血战,后金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明军,虽然几乎全歼明军,但自己也死伤惨重。

鲜国使者到后金的见闻也曾传到大明,此役杀伤相当,建虏至今胆寒。

从战斗力上说,这一万明军远胜后金建虏。

明军完全败在了寡不敌众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