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改朝换代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朝老臣(1 / 2)

加入书签

江苏,淮安,清江浦。

自正德皇帝被天地盟盟主刺杀后,清江浦一直处在禁军的严密监守之下,繁忙的水港除停泊在码头的皇家舰队外,连一艘小舟的影子都见不到。

但今日沉寂的水港突然热闹起来,一艘艘远洋巨舰船从南方驶来停泊在河道中,接着从巨舰上垂下无数小舟,一队队铠甲鲜亮的士兵乘小舟迅速上岸集结,而后在一名身穿莽龙袍的中年太监带领下朝淮安城迅速奔赶。

正德此时端坐在府衙之上,旁边是张永、丘聚、谷大用等一众内宦和梁储、蒋冕、王守仁等一众大臣。

魏彬匆匆走入府衙,见脸色惨白的正德安然坐在上首,心中不由一酸,眼泪差点儿忍不住掉下来。

方才在入城之前,已听江彬向自己透露过正德遇刺一事,这才明白皇上为何急召自己返程,如今见正德带伤坐在上位接见自己,忙跪在地上拜道:“启禀皇上,老奴一接到密令就带着三大营的京军和大明水师火速返航,一路来星夜兼程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不负皇命提前抵达淮安!”

正德微微点头,看着被烈日和海风侵蚀得又黑又瘦的魏彬,心中感到一丝欣慰:这些宦官对下虽有些飞扬跋扈,但对自己无一不忠心耿耿,有他们护卫在身边,自己才能真正放心。

让魏彬平身后,正德平静的对众人说道:“三大营的京军已经抵达淮安,众卿即刻回去准备粮草辎重,明日正午大军拔营,顺水路北上,直抵通州!”

众人闻言皆俯身领命,梁储、蒋冕二位阁老此时心中却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可以安然返京,忧的是正德如今体弱身虚,返京后该如何向张太后和杨首辅交代?

北京,紫禁城。

十月的京城已经透满秋意,高大的城墙之中,矗立着一座堪称建筑奇迹的巍峨宫殿。

此时,在红墙金瓦相交辉映的宫殿深处,一名身穿绯袍、胸前绣着一只仙鹤的苍老大臣正向南凝望,脸上充满忧虑,此人正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杨大学士!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年少成名的杨廷和十二岁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年仅十九岁的他又考中进士,授翰林检讨。

在明朝,考个秀才在十里八乡已经算得上是了不得的文化人,有见到县官不用下跪的特权,县官更不敢随便打秀才屁股的板子。

而且在政治上,秀才还有向县官建言的权力,类似于现代社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若是秀才能考中举人,那就更加了不得,各项赋税都不需要上交,当地的富人和农民为了避税往往会把自家田产挂在举人名下,光这一项好处,举人一家吃喝用度就不用发愁,更何况举人在官员不足的情况下还有直接补位做官的特权。

但举人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能考上举人的秀才无一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之辈。

许多早慧的秀才从志学之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也没能考得一个举人,更别提像杨廷和这般年仅19岁就考中进士,在有明一朝276年的历史中也能算得上是顶尖的天才。

至明孝宗时,杨廷和入东宫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称得上是朱厚照的启蒙老师,在年幼的朱厚照心中埋下一颗励精图治的种子,因此当朱厚照成为正德皇帝后虽然行事乖张,但骨子里依然将家国天下看的极重,其中杨廷和功不可没。

正德二年(1507年),刚继位不久的朱厚照就命老师杨廷和入阁,拜为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后来因在讲筵上指责宠臣而得罪当时的权宦刘瑾,被刘瑾使计贬到南京任吏部左侍郎。

但当年五月,就被朱厚照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八月,被召回京,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可见朱厚照对其信任一斑。

正德三年,杨廷和又加官为少保兼太子太保。

正德四年,杨廷和再次加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并升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接连提拔使杨廷和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但他始终保持清正廉明,坚决不与刘瑾等“八虎”和钱宁、江彬等一众佞臣同流合污,成为朝野清流中的坚定柱石,维持着大明这个庞大帝国的高效运转。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杨廷和提拔边将仇钺活捉朱寘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