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9:****(2 / 2)

加入书签

“344年四月初七,德里右卫第一千户第二百户的一百多名印度士兵公开拒绝使用配发的子弹,帝国军官将人抓起来,把子弹塞入他们口中,随后送往监狱囚禁。此事传开后,印度士兵群情激奋,最终在四月初九发动变乱。变乱的消息传出后,各地的王公与普通民众纷纷支持,变乱逐渐扩大到大半个印度。”

“印度变乱持续了三年多,帝国先后调动数十万军队赶赴印度平定变乱,虽然最后变乱被平定下去,但帝国也损耗巨大,国力空虚。”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战死、受伤士兵的抚恤问题。在镇压印度变乱的过程中,有数万士兵战死,数万士兵重伤或残疾,急需抚恤;但帝国中央的国库当时空空如也,资本家又不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没钱抚恤他们。当时帝国实行的仍然是昭帝改革后的军户制度,士兵与中下级军官互相之间多沾亲带故,对战死或重伤的士兵不抚恤,使得所有参与镇压印度变乱的军队的士兵绝大多数都对帝国不满。这时他们又接触到了**主义思想,逐渐萌生了反抗政府的想法。”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348年八月十二,开封左卫的一名战死者之子前往军队驻地讨要抚恤,被指挥使的亲卫殴打一顿后扔了出去。这人被乡亲扶回去后不久就死了。”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开封左卫的士兵,他们于349年八月十二日深夜打开军火库,发动起义,打死了指挥使、指挥同知等人,随后高呼‘**主义万岁’的口号攻打开封城。驻守城池的士兵完全没想到会有人起义,再加上士兵多有信奉**主义思想的,此时纷纷倒戈,开封城迅速被攻陷。这就是第二次社会革命的起点,开封起义。”

“起义军攻陷开封城后,与开封右卫和开封中卫取得联系,也让这两个卫的士兵参加了起义军,又通电全国宣布起义,而且公开了发动起义的原因,宣称要依据**主义思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歧视、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社会。”

“通电发出后,帝国中央极为惶恐,马上调集军队平叛;但通电彻底点燃了在所有士兵、工人与农民心中的怒火,许多军队拒绝平叛,甚至将高级军官处死宣布发动起义;工人合农民纷纷与附近的军队取得联系,帮助起义军攻打城池,甚至拿起军队分给他们的多余武器与平叛军作战,战乱迅速波及到整个中原与大多数南洋藩国。因这次并不是普通的农民起义,而是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组织、有政治理想的举动,所以史学界称之为第二次社会革命。”

“我不想过多叙述第二次社会革命的经过,市面上有关革命经过的书籍汗牛充栋,不需要我多说;我想谈论的是,这次革命的政治理想与起义的领导者对理想的实践。毫无疑问,**主义思想是相当先进、相当伟大的一种思想,如果真的能够建立**主义制度,这将是惠及全人类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当时以及现在,**主义思想并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首先,**主义制度想要实现需要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但当时的生产还比较落后,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第二,**主义制度想要实现,需要人们具有完全无私的思想,至少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与大多数政府官员要完全无私,但这即使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当时更不可能。”

“我们通过起义军在革命过程中的做法也能够看出来。即使是那些制度建设较好的起义军,领导层仍然存在腐败及特权行为。腐败行为,比如说淮北革命队的领导者沙瑞金,在被宣国公张子骞击败后,被发现私藏了价值超过20万元的黄金、珠宝与汉洲国家发行的纸币,据他后来供述,本打算在失败前逃亡海外。特权行为,比如说陕西革命队所实行的二五八千制度,规定年满二十五岁以上、加入革命军八年以上、官职为千户及以上的人才能结婚。**主义制度是追求平等的制度,陕西革命队却对结婚进行限制,很明显违背了人人平等,实际上是一种特权制度。”

“……,因为并不具有实现**主义制度的条件,所以这次充满理想主义的社会革命最后会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是简略概述一下第二次社会革命的经过吧。348年八月十二日夺取开封城后,起义军成立革命政府,打败了平叛军。其他地区也纷纷发生起义,控制了一定领土与人口。349年十月二十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者齐聚开封,宣布联合起来推翻帝国的统治,要组建华夏共和国。”

“第二年三月,数十万起义军南下,想要夺取帝国首都应天,因长江阻隔失败后转而攻打江淮省、湖广省北部、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等地,将这些地区全部纳入控制。南洋藩国也爆发起义,宋藩……等藩国的起义军被镇压,蒲藩……等藩国的起义军则取得成功,灭亡藩国,夺取政权。”

“宋纵王朱昌栒在平定本国的起义后,以支援为名派兵进入中原,后来逼迫庄帝让位,自立为帝。但当时仍在与起义军作战的帝国军队不承认他是皇帝,帝国发生分裂;在起义军第二次攻打应天府时也没有多少军队赶来支援,宋藩的军队守不住整个江面,被起义军渡过长江,夺取应天城。宋纵王逃亡中在苏州被平民所杀。”

“353年夺取应天城,是起义军的顶点。在大多数起义军成员看来,夺取应天城后完全平定中原、建立统一的国家已经指日可待;这样一来,过去被压制住的内部矛盾重新浮现出来,各支起义军领导者争权夺利,试图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甚至发生了各支起义军自相残杀的事情,起义军消灭残余帝国军队的脚步缓慢下来。”

“宣国公张子骞、肃王朱忠栩、蜀王朱进芏与天成侯曹克敌等人因此获得喘息的余地,他们仿效太祖皇帝的做法,稳固了自己的根据地,互相之间又取得联络,同时发动进攻,使起义军顾此失彼连连失利,逐渐消灭了起义军的有生力量,最终夺回应天城,消灭起义军,平定中原。之后他们又出兵消灭了南洋的起义军,完全恢复中原、南洋与东北的秩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