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拒绝(1 / 2)

加入书签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 西门飘雪说道。

玄奘法师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咱们书接上集。

玄奘法师继续说道。

元帅听国王一说,觉得不好意思,无话可答。

沉默了半天才想起一个法子,说道:

“大王!你的法律上不是有一条说:无论什么人把他所爱的东西,或世界上最稀罕的东西送给国王,国王都要接受。因为国王会把更好的东西报酬给他。现在大王不但不体贴我,而且还违背了自己所定的法律!”

国王有难於色,的确这条法律是自己定的。

他想了一会说道:

“我不能向无常的世间冒险,来追求世间过度的五欲。我要问你,我们这个国家里,谁最懂法律?你呢?我呢?还是人民呢?”

“当然是大王了。因为你花了很多工夫去研究法律,同时你对各事,都是一个有能力的判官。”

国王就喜形於色的说道:

“那么,这件事让我自己来判决,你不应该导我陷入迷途。我是一国的领袖,人民的好坏都会模仿他们的领袖。如果我放纵了自己的感情,胡作乱为,哪有资格领导和保护人民?我要继续做人民的依靠,使我白璧无瑕的名字,永远留存在人间。”

全国人民知道国王的美德懿行,非常感动,更加服从尊敬国王。

能克制自己的情欲,而少欲知足,才能进入正道,也才能登上修道的阶梯,这位能克己情欲的国王,后来成就了正觉的圣果。

情感是导人愚痴的,智慧可以克制情欲,导人正道。

如果内心不认同别人的批评,先不要急着辩解“并非这样”。

心里若充满着自己的想法,那别人讲的话,有可能只听了个大概,甚至很多意思都听不见。

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静心聆听,不理解就多问,力争准确接收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盲区和漏洞,修正原有的认知,扩大自己的心量,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别人的批评,不管有没有道理,在听者来看往往都认为是偏颇的、错误的。

其实,这恰恰是因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不会故意去做自己以为错的事。

不要以为自己的理解一定就是对的,要学着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学着放下自己的执著,学着在不同的意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虚心学习、谦冲自牧,是一个人进步和成长的重要素质,重心要放在自我提升、修学成长上。

听闻的道理,若不经过自己思维、实践,就好比病者背负着药囊,却从未服用,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去做客,主人设宴请他吃菜,他嫌菜肴的味道淡了。

主人便在菜里加了点盐,他尝后觉得味道鲜美好吃。

便心里想:“菜的味道之所以很好,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加那么一点,味道就变好了,如果更多加些呢?味道一定更美!”

于是,他便空口大把大把地吃起盐来,不但没有尝到美味,反而丧失味觉,口也被盐烧坏了。

这个故事比喻是说明那些不知道正确修行的外道,听说通过节制饮食,就可以得证果位,便盲目地断食,或七天或十五天,绝食修行,除了使自己饥饿疲困之外,无益于解脱之道。

这正像那个愚人吃盐一样,使自己的味口及脾胃都受到了伤害。

玄奘法师的故事讲完了,在座的各位也不是傻子。

当然,知道玄奘法师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啊!

范大福察言观色看了看三位皇子的表情,又看了看其他的人表情。

玄奘法师又继续的说道: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