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真才实学(2 / 2)

加入书签

简渊看着大家都若有所思,于是进一步说道:“其实类似的原理在图像处理方面也很常见,面对一张熟悉的图片,马赛克也形同虚设。额,你们懂的,对吧?”

众人都是哄笑。在场的全都是男人,怎么会不懂这种事?不过这么一想,好像还真是......

简渊说道:“对马赛克的视觉弱化,其实也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补充。比如一些鬼畜的表情包,寥寥数笔,就能让你产生画面,就是在于这种补充。人的惯性阅读和语言种类以及文字的排列方式没太大关系。只要人对某种文字熟悉了,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简渊总结道:“我由此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潜意识对自我认知的事物,是有一种盲目自信的。第二,整体性知觉优于细节。第三,在熟悉的领域,人的大脑会进行习惯性脑补。”

所有人开始拿着小本记笔记,今天像是开了一趟课,真的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简渊继续说道:“之所以会这样,我个人认为,也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大脑虽然是最精密的仪器,但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大脑的运算能力有限,如果同时进行逐字分析和整体分析,会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损耗。这个可以参考电脑CPU的处理运算能力。所以在‘节能’的前提下,在处理一些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调整模式。陌生一点的东西,会注重细节。而熟悉的东西,则是整体优于细节。”

顾异同想到:“所以,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开始得到的消息,其实是细节的,碎片化的。而多次阅读,熟悉之后,才能以更加整体的角度,去认知这本书的内容。”

“顾先生所说的,就是正解。”简渊笑道:“对潜意识的认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不会改变的。这前提就是,潜意识永远是以保护自身为第一准则。潜意识永远不会破坏这一点。所以这种大脑阅读模式的切换,本身只是潜意识为了保护大脑的处理器,所以采取的降温手段。”

“真的是有趣的形容。”大家都是会心一笑。这个解答真的是生动有趣又形象。

简渊说道:“所以习惯性的脑补,本质上是一种保护。当你获得了一段内容后,大脑不会凭空生成内容,而是会先从大脑已经存在的记忆中挑选合适的片段,进行补充。这种补充就是脑补。这也是节省大脑的算力。记忆不是毫无用处的,而是作为大脑处理信息的素材补充。”

“这一点,同样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例子。”简渊说道:“比如现在很多网盘、网站,你存储或者下载的东西,其实不是独立的。当检测到你上传和下载的内容,是库里面已经有的,系统就会直接给你进行补充,以此来节省算力、网速、电力、存储空间等等。所以一个网站的数据库,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们的能力。”

“比如你上传了一个很隐晦的不良影片,结果网站马上给你封禁了。如果人工审核根本不会这么快,可为什么这么快、这么精准的封禁?就是因为你上传的这内容,曾经有其他人上传过,已经被网站的库里记住了编码,认定为违禁内容。所以后面如果有人再上传,就会在上传成功的一瞬间就被识别,然后直接封禁。”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app.com>xiaoshutingapp.com</a>

简渊说道:“那么话题回到错别字上面。一本书,一篇论文,或者是你写的任何东西,这都是你的作品,是你思想的凝结。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你肯定对每一段每一句都无比熟悉。以至于你在检查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一字一句的看,因为太熟悉了,你潜意识在脑补正确答案,因此你的视线会忍不住的快速往下飘。”

“因为在作者本人的大脑里,这不是一个一个的汉字,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大脑会注重全体性,而不是细节。这就是刚刚说的‘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所以当自己去检查的时候,一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少字、缺词、错字,却因为大脑对剧情的完整性脑补,而直接忽略,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完全没错。”

“而读者或者旁观者,因为没看过这些内容,看书的时候自然会很慢,先在脑海中有每个字,然后是一句话,然后是一段剧情,才有的画面。因此,能很快的看到书中的错别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考试的时候,就算再检查,往往也会有一些小问题没发现。”

“因为试卷是你自己的作品,你的大脑潜意识有一种谜一样的‘自信’,觉得你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以至于你进行检查的时候,很多错误的东西,也被脑补成正确的。可问题来了,这种脑补只对你一个人有效,所以老师能很清楚的看出问题。”

简渊最后看向众人,问道:“所以说,潜意识的影响其实已经是方方面面存在的了。只不过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其实都是侧重于意志思维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不可控制的潜意识有了忽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要正视潜意识的影响,这对于治疗一些心理疾病,有很重要的影响。我的观点阐述完了。”

简渊话落,现场掌声雷动。很显然,简渊已经通过自己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即使简渊的年纪和他们相差那么多。但是在学术上,达者为师。

仅仅是一个错别字的事情,就能从中发掘出这么多的知识,这绝对不是巧合。就像是在牛顿之前,一定也有人的头被苹果砸到,但只有牛顿想到了万有引力。

细微之处,方见真学问!

(本段免费:本章理论基本属实。所以看完这章,你们还忍心吐槽我的错别字吗?这不能怪我,是我的潜意识作怪!请大家多多支持订阅,让我有一天可以雇个检查错别字的美女助理!嘿嘿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