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辉煌(1 / 1)

加入书签

节目继续播放着。 当九名歌手开始依次上台竞演的时候,梁阔立即就把视线放到了电视屏幕。 “经过一周时间的筹备,在九名实力派歌手以及其创作团队的努力下,终于把各自的命题曲创作完成。” “《首发唱将》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竞演舞台。” “首先登场的是,歌手阮玲玉!” “上一周的初舞台,她带来了一首首发歌曲《红色高跟鞋》,歌声一出,技惊四座,受到了所有评委老师以及观众朋友们的喜爱!” “本周,她将根据主题任务,再一次带来一首首发歌曲——《赤伶》!” 随着董雪桃的介绍。 整个观众席瞬间沸腾起来,无数人喊着阮玲玉的名字。 而在屏幕前,梁阔以及千千万万个观众,也都是精神一振。 不少人都很意外,阮玲玉竟然是第一位出场! 随之而来的就是兴奋和期待。 毕竟,就在刚刚,《红色高跟鞋》的出现,可以说是带给了很多人意外的惊喜。 而在上一周,阮玲玉选择了戏曲元素的命题创作,也让不少人大吃一惊,虽然很多人都很感兴趣,但期待感并没有那么强烈。 “戏曲已经没落了这么多年了,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呢?年轻的软软还是太任性了。” 梁阔看着同事发来的短信,心中也认可了这个说法。 即便他非常喜欢阮玲玉,可对于戏曲,梁阔内心还是有些抗拒的,甚至一点不感兴趣。 也就是阮玲玉。 不然他早就换台了。 这里就体现出导演的精明之处了,把阮玲玉放在第一个出场,显然是过渡使用。 此刻,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 一身白色休闲装的阮玲玉,一步一步的踏上舞台的中央位置。 同时,全息激光投影技术也开始在现场迅速展现。 一个穿着粉色戏服的戏子,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她面颊粉嫩,贴着两缕发帖,青衣遮耳,鬓花精致,一举一动之间,鬓帘儿微微晃动。 梁阔仔细看去。 惊讶的发现,那一颦一笑之间,似乎跟阮玲玉有些相似。 当这戏子跟阮玲玉对视的时候,梁阔看着她们的侧脸,忽然感觉到了一阵心悸的气息,仿佛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般。 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几乎都是在一瞬间被吸引住了。 当音乐开始。 戏子起舞。 阮玲玉的歌声也响了起来。 “戏一折,水袖起落 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 扇开合,锣鼓响又默 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 仅仅是个前奏,就让梁阔彻底凌乱了。 这歌…… 梁阔迷茫了一会儿,忽然调换了一下姿势。 当他再听这歌声的时候,顿时感觉满意之极。 “刚开始听总感觉不太舒服,这跪下来之后再听,果然就舒服多了。” 梁阔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屏幕里那翩然起舞的戏子。 只感觉她柔美中透露出坚毅,满身都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只是,当歌声开始陡然转调—— 这戏子身上粉色的戏服,竟仿佛被倒灌了一层层鲜血。 瞬间就变得血红。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梁阔瞬间感觉浑身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那一瞬间,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副画面。 大雨磅礴中,空旷的地面上,一位老人打着一把伞,坐在板凳上,看着面前戏台上的唱曲人。 大雨中只他一个人。 台上人唱地认真。 台下人听的认真。 梁阔愣住了。 忽然感慨万分。 并对一开始对戏曲没落之说产生的一些不好想法,而感到惭愧。 于是便拿起手机,向同事编辑出一条反驳的短信: “戏剧是我国的国粹,我们不应该贬低这样的国粹。” “感谢那些毕生学习戏曲的人吧,感谢他们努力把国粹流传下去的人!” …… 此时,《赤伶》这首歌在全国各地的观众们面前播放着,无数人听到了这首歌曲,在倍感震撼的同时,也都对戏曲产生了新的想法。 今晚,梅长春第一时间召集了同门师兄弟,以及他们的弟子们。 所有人全部都坐在戏剧班里,打开一台超大电视机,观看着湘南卫视播放的《首发唱将》。 当《赤伶》开始唱起。 整个戏班说说笑笑的弟子们,忽然都露出了认真的神色。 “好好听听吧。” 梅长春低声一叹:“这可能是戏曲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辉煌了。” 台下的弟子们一个个都愣住了。 他们目不转睛的听着阮玲玉唱出的那些歌声。 “台下人走过 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 心碎离别歌——” 那婉转而伤感的唱腔,一瞬间,让所有的戏班弟子都感觉头皮发麻。 一股感同身受的情愫在慢慢滋生。 不一会儿,一些人的眼眶便红了。 梅长春的师姐目睹此景此景,顿时恍惚了起来。 像是想起了什么。 少顷,她微微一叹,低头抹泪。 梅长春见状,低声呢喃道:“戏曲是国粹啊,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我们的曲目里唱的是成王败寇、为人处世以及忠君爱国,我们也应该让自己的下一代好好欣赏、细细体会这些戏曲,学习其中所讲的做人的道理,这样,也不枉一名炎黄子孙来这世上走一遭……” “长春。” 师姐摇头说:“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不管戏曲曾经有多么绚烂,如今也已被涛涛尘世埋没了,不要白费力气了,现在的人,喜欢听得都是西方世界的音乐啊。” “那依照师姐的意思,难道我们中国的古魂,早已经被西方的思想一刀刀杀死了?” “是的,精神的灭亡,才是最可怕的。” “我不服!” 梅长春低吼道:“我跟李恪提起过,他愿意帮助我们把戏曲发扬光大。” “李恪?”师姐疑惑问道。 “是小阮的作曲人。” “……明白了,可是长春,你觉得这首《赤伶》真的代表着我们戏曲界吗?” 师姐缓缓说道:“他只是一个披着戏曲外衣的流行歌曲罢了。” “那也总比被人一刀一刀慢慢杀死要强。” 梅长春说:“就像师姐你说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那么,戏曲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进行变革,必须与流行乐进行融合,这首《赤伶》,就是先辈们带给我们的一盏指路明灯。” 师姐凝视着梅长春,最终一叹:“想做,便去做吧,只是你年纪已经五十出头,怕是来不及了,不如留给弟子们……” “他们的戏剧之心并不坚定。” 梅长春看着电视机里肆意用昆曲的腔调歌唱的阮玲玉,眼中闪过熊熊烈焰:“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跟他们认真的较量一场。” “让他们知道,戏曲……” “也能这样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