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节 收获与决定(1 / 1)

加入书签

想到这里,张越就笑了起来。 在他之前,董仲舒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过儒家理论解释墨家主张的道路是走得通的。 无非不过是怎么包装而已。 不然,现在儒家内部那些谶讳派怎么来的? 而且,理论是现成的。 在心里面想了一会,张越几乎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思路。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张越轻声笑着:“故子夏先生训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用……” 只能说,儒家真的不愧是儒家。 适用性实在太强了! 几乎可以三百六十度任意切换自己的形态。 当当政者需要民族主义或者扩张时,祂便可以是公羊学派;当当政者需要绥靖或者收缩时,祂可以是谷梁、左传。 甚至,连原始的朴素社会主义思想,祂也可以转变。 譬如,大同思想与致太平主张,几乎就是为小农经济形态下的社会主义量身定做的。 至于什么切一个重视技术和创造的子形态,对儒家来说,几乎不要太容易了。 当然,想要将墨家的技术派系,也就是秦代的相里氏之墨的主张包装进儒家系统,张越觉得自己还需要研究和完善。 一方面,要改变墨家一些不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还得找到两者的最大公约数,还得为了适合时代,而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 总不能说,直接就抄吧? 那太容易被人揭穿和看破了。 “或者可以先搞个马甲……”张越托着腮帮子想着。 公羊学派的祖师爷子夏先生当年在河西讲学,其弟子门徒,一气化三清,演变成今日的儒家公羊学派、谷梁学派以及法家。 张越知道,自己若亲自出面,搞一个包装在儒家思想理论下的类墨家学派,很容易被人集火。 毕竟,他本人树大招风。 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关注。 但若是弟子门徒或者身边的亲信,搞一个这样的学派。 那关注就会小很多。 即使被人发觉,他也可以打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旗号来护犊子。 “就这么做!”张越拍了拍手,做出了决定。 将此事想通,张越顿觉念头通达。 然后回过头,看着面前的这株全新的杜仲树,张越微笑着,将装满了玉果的木箱,拖了过来。 然后,开始就疯狂催生。 只是一刻钟之间,眼前的这颗杜仲树,便猛然拔高,长到了二十米之高。 树冠参天,树身几乎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 但,耗费却也是极大! 足足用了上百颗指甲大小的玉果,让其在一刻钟之中,走完了外界的杜仲树需要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生长才能走完的旅途。 抬头望着这参天巨树,张越为这空间的奇迹而震撼。 而树冠之顶,一串串翅果,挂满了树梢。 粗粗估计,起码有数万颗。 只是这些翅果都很小,恐怕个体最大的也不过瓜子仁大小。 张越慢慢的爬上去,将这些翅果打落下来。 很快,地上就布满了一颗颗小小的灰色翅果。 不要小看它们,张越回溯的常识告诉他,这些空间速成的翅果,若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需要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结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其实这些果实包含着种种营养物质。 更重要的是,其含胶量是杜仲树皮的好几倍。 将这些翅果,一一收集起来,很快就装满了木箱。 稍微估算了一下,张越感觉怕是有个十来斤。 但,这些翅果中,只有最多十来枚,张越会再次栽下。 而其他的翅果,张越打算拿来做实验。 用以提取杜仲胶,进行实验室小规模制备,为将来的大规模杜仲胶提取积累技术和经验,完善工序。 做完此事,张越就坐下来,深深吸了一口气。 然后看着已经明显减少了很多的玉果箱,微微摇了摇头。 “果然,类似杜仲这样的大型植物,是真正的玉果大户!”他在心里感慨着。 一颗杜仲树,要催生到成熟状态,起码需要一百枚以上的玉果加五颗极品的不同玉果。 若要培育出媲美橡胶树的杜仲,张越感觉,怕是起码要重复这个过程数十次。 期间,说不定可能会因为选择失误,而不得不重新开始。 这么想的,怕是需要一万枚以上的玉果。 需要数万份简牍! 想到这里,张越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而,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 若真的可以培育出媲美橡胶树,哪怕产量少一些,制备工序要繁琐一些。 对于诸夏文明来说,这也是空前的胜利! 橡胶! 可以应用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 特别是这种工业原料,对于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促进,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只是…… 现在玉果虽然还有差不多五百余枚,但五种不同颜色的玉果,却已经凑不齐了。 所以,张越也只能放下继续进化杜仲树的图谋,走到棉花田前。 相比杜仲,棉花们的培育,就没有那么麻烦了。 毕竟,杜仲的培育,需要精确,主要是要精确到树胶产量。 而这棉花的培育,只需要追求大就行了。 大花铃、大棉铃、大棉绒,所以不需要像杜仲树那样麻烦。 所以呢,张越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玉果进行催熟。 然后,收获-播种-收获,直到将自己存储的玉果用的只剩下百余枚时,他才能停下手。 因为始终控制了棉花的数量,故而,张越足足重复了八次。 而出现在他眼前的棉花植株,也因此变了一个模样。 哪怕是最矮的一株,也比他的身高要高了。 更让他高兴的是,棉铃的个头也明显变得更大、更饱满。 那绽露在外的白色棉绒,让他看着心中欢喜。 摘下一个棉铃,张越拨开其外壳,然后小心翼翼的拉出一条棉绒。 “大约有个十七厘米长……”张越仔细观察这根细细的棉绒,小心翼翼的捻着它的两端,稍稍的用了一点点力气,棉绒纤维极有韧性。 这个结果让他满意无比! “再来几次,这些棉花就可以移栽到外界进行观察了!”张越在心里想着。 空间作物在空间的生长情况与空间是两回事。 这个事情,张越已经通过对小麦的移栽了解的很清楚了。 那些产自空间的麦种,在播种到新丰的公田后,至少在现在来看,其情况是远不如空间。 起码要打个七折。 但这也足够了。 反正,如今汉室的耕作技术和农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发挥空间作物的潜力。 而张越对空间棉花的要求,也不算很高。 只要能达到后世陆地棉的棉绒长度八九成就可以了。 只是,环顾整个空间。 张越掰着手指头算了算。 棉花、杜仲这两个重点工程,在可见的未来,起码需要一两万枚玉果和数百枚极品玉果培育。 “得加紧搞肥料啊!”张越揉了揉太阳穴。 极品玉果的来源,更是一个麻烦事。 儒家、法家、黄老学派这三个主流学派还好。 墨家和杂家才叫麻烦。 这一次张越能凑齐五颗不同颜色的玉果,还是靠着从丁缓那里借故借阅搞来的几套其先人手稿。 换而言之,用完了这次,下次张越也不知道去哪里搞了。 相对来说,杂家因为吕不韦的缘故,其手稿相对容易弄到。 就这墨家…… 暂时来说,张越也不知道去那里搞了。 在儒家的打压下,当代几乎已经不存在一个有组织的墨家传续了。 只能是指望自己包装成功,让墨家借壳上市,解决这玉果供应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