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去日本“扒分”(1 / 2)

加入书签

另外,辞职去日本打工,对当时来说,是大小环境合力的影响。大环境,是社会在变化;而周围朋友组成的小环境中,有一个人去日本了,之后就一个个地把朋友们都带出去了。

最近这几年,几乎每个上海人都听说过亲戚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在日本“扒分”的传说。

当时的中国刚刚对外开放不久,对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走出国门去留学是一种奢望。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日本却向中国敞开了“大众留学”的大门。

于是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一种通过读“语言学校”的途径,去日本打工。

说的也是,身边的朋友都去了,甚至连女朋友都出去了,自己难道不去?这样一来,上海数以千计的职工辞职、停薪留职,告别家乡父老通过各种渠道“巴拉巴拉东渡”赴日本。

行文至此,不放多啰嗦一些笔墨,再来讲一桩和当时出国潮相关的事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国后,有很多时候,连接海外儿女和父母家人的就仅仅只是一条电话线。

当时大多数上海人家,安装家庭电话的还很少。有电话来全靠里弄里的公用传呼电话。于是,儿女们通常会把电话打到弄堂口的公用传呼电话那里,而看管公用电话的老阿姨们,就忙着穿街走巷地传递信息。

于是市面上经常出现有一个常见的场景:在电话间担任传呼的老阿姨,傍晚时刻总是在老工房的大楼下面大声喊叫,302室东京长途,403室大阪长途。

之后,上海安装私人电话的需求有了大幅度的增量,其中有很多上海人家,就是因为要接听儿女们打来的越洋电话。

以至于上海还出现了当时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电话铃响三声”的“普遍”而独特的现象。

现在想起来还是蛮苦涩的。说的是因为那时长途电话费还很贵,于是在海外的子女就会和家里事先说好:

晚上,星期几,几点钟,响三下就挂断了,说明蛮好,报个平安;如果一直响下去,是你要接的。

直到这天晚上,二毛说了以后一家人才知道,他出国前后的事情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天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有人说起,“在日本的亲眷打电话来问我,要不要去日本留学,他可以做担保。他说改革开放了,我们脑子要开放点,国内收入少,到外面去看看闯闯。”

一开始去日本的这件事二毛还没往心里想,也压根没有太放在身上。他觉得与自己不相关,而且仿佛离自己也很远。

直到后来这位同学又说起这件事:“要去的话,我们兄弟几个一起去闯天下。大不了,我们再回来好了。反正年轻,又有什么关系的呢?!”

而且这时候不止一个人劝说。

就是在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情形下,经不住劝导的二毛,最后心动了,也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