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做煤球(1 / 2)

加入书签

而到了晚上,则把剩菜剩饭搁炉子上加热后——当年没有冰箱,晚饭后加热饭菜是防止食物变质的一种方法——就可以“封火”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得先把炉子的风门打开。

如果煤饼“阴”了——即熄火了。当然原因也可能是昨晚封火没封好,也可能是煤饼的质量问题。那么------,这一天的早饭就不能烧了。做父母的就会很不情愿地掏出几毛钱,让几个孩子到大饼摊去各买一付大饼油条当早点。

每逢这种时候,小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心里希望煤饼炉每天早上熄火,这样就可以享受好吃的早点了。当然,这种想法是不能让父母知道的。

不过,灶披间里的煤饼,有时也会遭到不测之灾。

当年石库门房子的居民,最怕闹“水灾”,原因是那里的下水道年代久远,经常排水不畅。

记得有一年月初的上午,因为大人都要上班,大姐刚好从崇明农场回来,和小毛还有二毛三人用小推车分三次从煤球店推回120斤煤饼,灶批间放不下,于是只好在一层的楼梯间堆放好。谁知那天下午突然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房子底楼进水,因为来不及搬运,楼道里堆放的煤饼基本上被冲跨倒塌。乌黑的积水上面,漂浮着凌乱的碎煤饼,水下是泥沼般的煤饼浆。小毛娘心疼得不行。要知道一个月的“薪资”,就这样“泡汤”了。

好在,那时候上海人对弄碎的或弄湿了的煤灰,还是另有一招的。

那就是将煤灰用水调和,然后用把破勺子随意舀成一块块的,就像做馒头似的,放在弄口晒干。晒干后的煤块就和煤球一样使用了,既省钱又方便。小毛家浸湿的煤饼,后来就用这种方法做成了“煤球”,着实烧了一阵子。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上海曾经有一个非常兴旺的行业——煤炭店。

在上海开埠的百多年里,不管是住在“上只角”的“石库门”,还是“下只角”的“棚户区”;不管家里有多少人,哪怕就是一个人,也都不能少了一样“家什”――煤炉。因为“民以食为天”,所有吃的东西都必须通过这只煤炉煮熟才能成为美味佳肴。

家家户户用煤炉,煤炭店怎能不兴旺!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炊事又怎能少得了燃料。自从灶头改为煤炉后,煤炭店就成为城区居民生活中离不开的商家之一。

据考证,上海最早使用煤炭开始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这么算下来,煤炭店铺在上海也有200年的历史了。特别是到上海解放后,百业待兴,煤炭店也迅速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