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窒息(11)(1 / 2)

加入书签

“正常情况下,快递单打湿有很多种可能。如果是被水沾上,那么只会局部出现褶皱,但是整张快递单都被水浸润,说明这个过程是个均匀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自然状态下,均匀地浸润快递单呢?”

“而且,快递单外面有防水膜,这就说明不是因为下雨或者其他环境因素。我能想到的就是,防水膜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了。但是那要低温才行,这不是和高温矛盾吗?”

我一边说着,一边摆摆手,对自己的说法再次否定。

蓝杉见大家似乎不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她开始解释道:“如果液化和升温是两个过程呢?”

我看看蓝杉,忽然想到了什么。

两个过程,那就是先低温,后升温。

如果是这样,快递箱的东西温度应该极低。

只有这种情况,快递单受箱内物品影响保持低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浸润了快递单。

“极低温度加上升高温度,导致窒息…难道说?”

我自言自语地说着,突然灵光一闪反应过来,说道:

“干冰!”

这时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我,对我无厘头地说出另一种化学物质表示不解。

江承泽笑了一下说:“小叶子,杉杉不是让你不要往化学品方向猜了吗?”

“我可没这么说。”

听到蓝杉这么一说,我更加坚信我的想法是对的。

江承泽眼神中透出了一丝兴趣,转向我说:“叶子,别卖关子了,说说你怎么想的,干冰怎么就能又降温又升温啦?”

我微微一笑,开始阐述我的想法:“说到窒息,我一直以为是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实际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一样会导致窒息。3%的二氧化碳浓度足以让人出现晕厥,10%即可致死。”

“李媛的办公室大小不过16平方米左右,高度最多3米,总体积48立方米。忽略空气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4.8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气体足矣。换算成理想状态下的干冰,10公斤的干冰,足以改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

“干冰密度的密度是1.5kgL,换算过来就是6升的体积,看这个快递箱的大小,应该至少装了8到10升的干冰。”

我喝了口水,接着说道:“干冰温度大约是零下78度,相对于20度左右的室温,在没有保温条件下,其升华掉一半的速度不超过半小时。至于为什么温度会上升,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李媛办公室的位置,和她打开快递箱的时间。”

“东南方向全天都会接受日晒,下午2点至4点正是阳光直射最强的时候,39层的高度加上楼下是低矮的商业街,减少了周围建筑物对阳光的遮挡,二氧化碳极好的保温效果,加剧的阳光直射产生的热量,加速了干冰的升华。”

“由于放假三天中央空调并不运行,同时玻璃的隔断和幕墙还有反锁的门,让李媛的办公室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密闭空间。温度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上升,晚上二氧化碳为这个空间保温,热量无法传递。”

“尸体在合适的温度下,细菌和酶都在最佳温度作用,尸体的腐败和血糖分解速度都大幅度提高。4号早晨空调开始运作,温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勘查现场的警察自然不会注意到温度的问题,死亡时间的误判就是这样产生的。”

听到我这一连串的分析,两个警察不禁鼓起了掌。

“厉害啊,不愧是S大的老师。”

王胖子对我的推理,不由地发出了赞叹。

江承泽怀抱双臂,听完我的推理,擦了一下鼻子,打量了我一下。

他看着我微笑着对我说:“小叶子,四要素中的手法你已经说完了,如果你把剩下的案情完整地推理出来,接下来我请你吃一个月的饭。”

看到江承泽温和又带着些许考量的眼神,我不明白他这是想挑衅我,还是想做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