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十七章 远海运粮>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十七章 远海运粮(2 / 2)

加入书签

陆莳摇了摇头,他只是一个学了些武艺的少年人,不曾上过学堂,哪能对这些国家大事做出判断。他只知道,赵大人对他有恩,他便一心追随赵大人起兵杀金人,至于出谋划策之类的事情,他是一点也不知。

“薛公子莫要取笑陆某了,我一介粗人,那会懂这些事。薛公子若是有何良策,但请明示陆某一二。”

“也算不上什么良策,只是一些个人愚见罢了,陆兄只当听听便好。”薛子墨道,“当今天下,若是有谁能抗衡金人的,唯有南边的宋朝了。宋朝这些年来虽然龟缩在长江以南,不敢起兵北上,但如今天下,也只有宋朝才有这个兵力与女真大军打个对垒。行军打仗,最重要的,除了人,就是粮草。兵法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是一支军队打胜仗的关键。山东遭受了几十年的战乱之苦,百姓疲敝,粮食匮乏,一支军队若是没有足够的粮草做储备,如何能够有力气打仗呢?”

“这些我们自然是知晓的,义军缺粮,因此我们攻打的都是富户居多的大城,劫掠当地富户、官粮,充斥义军粮草。只是义军人数急剧增加,粮草供不应求,因此赵大人才如此紧急带领义军连克数城,以缓缺粮之危。至于想要联络宋朝出兵北伐,赵大人已经连续多次秘密上书宋国朝堂,却只得到口头上的支持,出兵北伐却屡屡借口拖延。”

“不是拖延,他们是压根不想出兵,一旦出兵,势必触怒金人,宋国朝堂多年来努力维持的和平局面便一朝毁弃,这不是他们愿意和有勇气面对的局面。宋人既然不愿出兵,那我们也不必强求,但粮草一事,就可以求助于宋人了。”

“他们都不愿出兵,为何又愿意资助粮草于我们?”陆莳不解地问道。

“他们出兵,那便是宋国对金国的挑衅,他们自然不敢。然而只是提供粮草,他们却可以吩咐下面的人暗中行事,只要金国抓不到宋国朝堂的把柄,那时即使金国不满,他们也可以立时推脱为民间爱国人士的捐助,宋国朝堂没能管过来,便可以安然无忧了。”

“宋国粮食富足,资助给一支才区区二十万人的义军粮草,实在是九牛一毛。如此既不冒风险,又可以让你们出面恶心金国人,他们自然更加乐意。只要你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宋国朝堂多半会考虑的。若是有朝一日,你们义军真的能够收复山东,到时宋朝再将你们招降,那便是他们收复失地的大功一件,可以名垂千史了。如此机会,那些宋国朝堂的精明官员,又怎么会错失机会呢?”

陆莳听得头头是道,只觉得此法可行,比坐等几乎不可能有的宋朝援兵,反而是这借粮一事更加有可能成功。于是便询问起一些操作细节来,薛子墨也一一为其想出对策。

“只是薛公子,即使宋朝愿意借粮,但山东与宋朝相隔甚远,南边淮河两岸有着女真人的大军驻守,粮食如何能够通过边境驻守大军送出宋朝,到达山东之地呢?”

“呵呵,这你算问对点了。其实借粮不算难题,运粮才是关键。然而对于你们是难如登天,对于我而言,此事却是稍微费点手段的小事罢了,不难解决。”

“薛公子快说,是什么办法。”听说运粮之事不难,陆莳只觉得这一天仿佛看到了希望,顿时情难自禁,兴奋地催促道。

薛子墨没有说话,却是神秘地用拇指蘸了茶碗里未喝完的茶水,在石桌上写了一个字。然后调皮地朝着陆莳眨了眨眼,示意他自己猜想。

陆莳看着桌上的字,逐渐露出开怀的笑容,明悟了的他开怀大笑。他虽然没有上过学堂,但还是认识一些字的,此时他越看,越觉得薛子墨写就的字是如此入眼,就如看到了一个赤条条的女子在眼前一般迷人。陆莳并非愚钝,他亦是一个聪慧之人,否则赵开山也不会派他来即墨当说客了。

“薛公子,可是有万全的把握?”已经平静下来的陆莳,不禁再次问道。

“未有百分百的把握,但是却并非不可行,只是需要一些前期的准备,以及加以训练和冒险,此事不难。况且世上之事,有哪一件大事没有风险,能够百分百成功的呢?”

“是我陆某贪心了,我实在是一想到义军今后可以不用为缺粮之事而担心,可以少死很多人,我就抑制不住开心。”

薛子墨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人之常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陆兄对天下百姓心怀恻隐,实乃是仁人志士的楷模,天下士人都应向你学习,你又有何自惭的呢?”

待薛子墨告辞离去后,陆莳便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人,让其带他去见薛家家主,他有要事相商。

角落里,与曹雪松在一起的一个男子好奇问道:“曹统领,你说公子在桌子上写的是啥?为何那陆莳看了后如此激动。”

“出去看看不就知道了。”说完,曹雪松便大步走向石桌。

平整圆滑的青石桌面上,一个只剩下一些水渍的字,模糊可见,仿若一个“海”字。之前薛子墨和陆莳两人在院子里说话,声音虽然不大,但对于习武之人,耳聪目明,薛子墨两人又没有刻意隐瞒,自然能够听个大概,对于此后薛子墨在桌子上写的字,也是好奇不已。

此时两人看到桌上所写之字,纷纷恍然大悟,曹雪松更是猛然间怀疑,难道公子前段时间想出要建墨渔坊,便是预料到了今日所用?如此的话,岂不是未卜先知之能了?对于薛子墨说的和陆莳长得极像的一个友人之事,反而下意识将其忽略了。

曹雪松作为核心之人,家中的隐秘自然是知道的。外人只知这墨渔坊的计策是自家家主所想,却不知真正想出此计的,却是自家年仅十六岁的公子。除了县衙里的几个主要负责官员知道,此事也就只有钱图和曹雪松本人知道了。

无论是公子未卜先知,还是意外之事,公子的才能都是经天纬地的,我又何必去怀疑呢?我曹雪松入薛家近二十年,有幸跟随一个仁善、爱民的家主,如今少主也不减家主才德半分,实乃我曹雪松之幸。我曹雪松看到亲手杀金人的日子,不远了……

…………

陆莳去找过薛慎后,便主动告辞离去,这次陆莳一刻也不想多呆在薛府了。哪怕多呆一天,薛慎明日便会答应结盟之事,陆莳也不觉得此事更加重要。毕竟薛慎即使起兵,仅凭一即墨之地,能有个两三千的兵马,已经是顶天的事了,于大事无补,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然而“借粮”之事,却是关系到几十万大军的死生大事,焉能不急?陆莳此时恨不能插上双翅,立马飞回赵大人的身边,将此事说与其商议,早日行事。

薛慎并未留住陆莳,放其离去后不久,曹雪松便匆匆来见,并将偷听墙角的事说与薛慎知晓。

当薛慎将整件事听完,深吸了一口气,道:“没想到墨儿还有这等见识,真不愧是我薛家之子,你去将子墨叫来,我要当面和他聊聊。”

“是,家主,你觉得此事可行不?”曹雪松问道。

“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风险也是极大的。不说到时被金人发现,就是海上行船,要避过金人的舰船,在远海中不迷路到达宋朝境内,将粮食运回来,海上迷失以及遭遇风暴的危险,是极大的。就是不知道墨儿他有什么良策可以解决此问题了。”

曹雪松告辞离去,书房里就剩下了薛慎一人,默默地想着之前的事。远海运粮,真的是异想天开啊,若此事真的能解决,那我山东缺粮问题,就真的解决了……<!--over--><div id=center_ti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