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柄,武士道精神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春秋第一百一十六年)(2 / 2)

加入书签

宋军的大夫狂狡,参加了这次的作战,“狂狡”的名字很牛皮,因为听起来很厉害,好像是:“很狂暴和很骄傲”的意思,一个在战场上能够很狂暴和很骄傲的战将,不是杀人无数,就是立功赫赫。

其实,事情远远不是这样的,狂狡一点也不狂躁和骄傲,只不过是武艺很高强。反而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非常重视“武士道”的精神,就好像是宋国的传统一样,打仗,就是堂堂正正的决斗,不应该刷阴谋诡计。

所以,在这场迎战郑国军队的时候,因为他武艺高强,开战不久,他就将一个郑国的将佐,追的到处逃命,终于将逃将给逼进了一片田埂处,郑将慌不择路,慌乱中驾驶的战车翻了,人就飞了出去,象一直飞翔的鸟儿一样,嗖——,正好,就掉进了一口枯井之中。

就是这么巧,一口荒废的枯井,张着口,就像是准备接待这个鸟人一样,噗通,就进去了,很准,很滑稽。

对于狂狡来说,这真是个抓俘虏的好机会,上天在帮助宋将狂狡。只要是,狂狡走到枯井口,大喊几声“快投降”,然后让士兵将其拖出,押着回营,估计就是立功一件,虽然不至于发个奖章之类的,但是发一壶美酒,可能会有的。

但是,狂狡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本身就武艺高强,又是谦谦君子,哪能趁着敌将处于不利的状态,去俘获他。这不是武士干的事情,也不符合“武士道”的精神。所以,狂狡下车,来到了枯井前,便把自己的长戟倒过来,用戟杆伸进了枯井中,让郑将抓住了戟杆后,用力将郑将拉了出来,准备继续上车决斗。

谁知道,郑将上来后,双手握着狂狡的戟杆,将长戟的刀尖对着狂狡,根本不用摆姿势,直接就钉在狂狡的肚子上了,还让狂狡举起双手,他竟然把狂狡给俘虏了,这是什么事儿,简直太滑稽了,本来应该是狂狡俘虏郑将,现在变成郑将俘虏狂狡了。

用现在的眼观来看,这个狂狡真是个傻瓜。

但是,如果从宋国的道德理念的角度看问题,宋国狂狡并没有问题,因为他遵循了“道和理”,是将道理的,反而是郑将破坏了规矩,不讲道理,破坏规矩,现在的社会不正是这样吗?“规矩和破坏”就是一对儿不离不弃的小兄弟。

结果,往往更为现实,更为直接。

当时君子们,就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评论,展开了学术性的论文大比赛,并提出了“果”和“毅”的命题:

不遵从战争的法则,违背了上级的命令,狂狡当然就被擒获了,什么是战争的法则?很简单:战斗,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取得胜利。什么是上级的命令?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实现战争法则的目的,而接受命令去杀敌,消灭敌人才是硬道理。

凡是用兵的道理,就应该发扬果毅的精神,并且牢记在心中,这就叫做“礼”,敢于杀敌,不怕牺牲,这就叫做“果”;养成这种果敢的精神,自强不息这就是“毅”。

如果违背了上述的道理,就是自取灭亡,这不,狂狡自取灭亡了。

其实,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一个将军死的也很脑残,就让我们再去看看第二个故事吧:羊肉汤惹的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